從書齋走向展廳,深刻影響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展廳時代,書法展覽應該讓觀眾看什么?
早在25年前,我便發表論文研究“書法展覽”這一新命題,認為應時代需要書法家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但呼吁歸呼吁,20多年來,書法界每舉辦一個展覽尤其是個展,上午開幕式展廳人頭攢動,下午卻門可羅雀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說明“展廳文化”的新思維、新立場并未深刻影響書法家原有的習慣認知和行為選擇。很多時候,書法展覽是表現書法家自己,而很少考慮觀眾怎么接受。
“寫得好”就一定“展得好”或者讓觀眾叫好?書齋時代的確是這樣的,但展廳時代就未必如此了。書齋文化造就了“品味型”的欣賞方式,書與人相互作用;展廳文化則造就了“直觀型”的欣賞方式,講究快速進入,展品也是相對獨立的存在。因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作品藝術水平不差,但由于展品內容或形式單調重復而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于是獲得的評價并不高。所以,書法展覽是否精彩好看,不光是寫得好不好的問題,還要充分考慮觀眾觀展感受,對展覽有清晰的定位。我曾反復呼吁要“反慣性書寫”,拒絕簡單抄古詩,反對千篇一律地重復展品格式種種,目的就在于此。如果不能清醒地認識展廳文化,書法展覽很難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于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我曾強調“主題先行”“形式至上”“技術本位”。主題和形式,都是針對展廳發聲的。多年的學理思考,也體現在我的書法創作和日前舉辦的個展中。該展以“古學新知”為主題,重在尊“古”而知“新”,并從創作科研、“分類”創新等角度進行展示,體現對書法創作和書法展覽的研究。展覽劃分出“主體的書法·抒情”“閱讀的書法·記事”“視覺的書法·賞美”“吟誦的書法·文學”四大功能板塊。這個功能分類,是過去書法家很少去思考并發掘的,卻是當下“書法美學”“書法哲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進而言之,這樣的展覽模式是否更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雖有學術把握但在現實中仍未可知。
為得到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還配合展覽舉辦了學術研討會和科研報告會。學術研討會的切入主題是“展覽”,大家圍繞“策展與辦展:今天的書法展覽應該讓觀眾看到些什么”展開思辨。科研報告會的切入點是“創作”,我就《創作是什么——歷史視野下當代書法創作實踐、分類模式與未來展望》展開論述。由此引出學術界同行們的不斷追問:你認為的書法展覽的優秀指標在哪里?我想,檢驗基本的個人風格語言、突出個性和獨特的探索路徑、尋找個性以外的變化與創新能力、追究書法主體之內的思想和意義表達、探索書法本體以外的藝術與表現等,都值得深思。
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大家對“書法展覽學”與“書法創作學”的討論不僅成為熱門話題,而且迅速傳播至國外引發更多關注,這是我沒想到的。時代不同,書法面臨的課題也不同。學無止境!誠哉斯言。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