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獨攬11金
北京機器人為何更聰明自主?
從跑步、踢球、跳高、跳遠到場景應用,從遙控到全自主,在8月14日至17日舉行的2025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北京的機器人企業展現出具身智能技術的關鍵突破:機器人不再是單純執行預設程序的“無腦機械”,也不止于依賴人類實時操控的“提線木偶”,而是具備了在開放、動態環境中進行“感知—決策—執行”完整閉環的自主行為能力。北京發揮“人工智能第一城”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協同,讓機器人實現聰明的小腦加智慧的大腦。
成果
北京獨攬11金 居獎牌榜首位
百米短跑冠軍、跳高冠軍、跳遠冠軍、體操冠軍、足球冠軍……在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26個賽項中,北京隊狂攬11枚金牌,居獎牌榜首位。這場機器人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全景展示了北京在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方面的豐碩成果。
在競技賽100米短跑項目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奪得冠軍,成為人形機器人史上首個百米“飛人”。
松延動力新款人形機器人E1憑借出色的爆發力和平衡控制能力,以1.25米的優異成績獲得跳遠項目冠軍。身高1.2米的“小孩哥”N2在自由體操賽場上化身“全能戰士”,流暢完成了分腿跳、轉身跳、前空翻、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以41.60分的絕對高分奪冠。
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星動L7,在跳高項目中以酷似“超級瑪麗跳”的靈動跳姿跳至95.641厘米高度,摘得原地跳高項目的金牌。
中國清華大學火神隊、中國農業大學山海隊,分別在5V5、3V3足球決賽中以1比0和3比0戰勝德國HTWK隊和Sweaty隊,雙雙斬獲冠軍。
本屆賽事除運動比拼,還有物品分揀等貼近現實的應用挑戰。銀河通用在機器人干活場景賽——分揀技能競技中,以10分22秒用時,336分的總賦分奪得冠軍。天軼2.0則憑借超強的自主操作能力包攬物料整理賽冠軍、亞軍,將27枚末端直徑僅為8毫米的細長物料準確插入收納箱的孔洞中,展現了極強的精細物品抓取能力、穩定性與操作精度。
亮點
無需人工干預 完成各類指令
除了金牌的爭奪,機器人技術哪家強成為重要看點。對于機器人到底是前沿技術還是個“遙控玩具”的討論不絕于耳,但這次運動會上的比拼,讓公眾真實看到了科技的更新迭代。北京多家企業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在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完成各類指令,成為最大亮點,展現出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向生產力的潛力和價值。
與多數依賴遙操的參賽隊伍不同,銀河通用讓機器人自主完成任務,從識別處方到精準取藥,再到將藥品放入藥箱,全過程無任何遙操干預。
曾在今年4月奪得半程馬拉松冠軍的具身天工Ultra機器人,在此次運動會上選擇以全自主方式獨立完成100米比賽,未因串道或沖出跑道被罰分,雖然是第三個沖線但卻是第一名。根據賽事規則,全自主運動的機器人實際用時會乘0.8的系數,而遙操作機器人則按原始時間計算作為比賽成績。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賽事之所以會給全自主隊伍加權或折算加分,一方面是因為全自主運動的難度系數較大,全自主決策的難度遠高于“遙控/半自主”,需要參賽團隊在感知決策算法上投入更多研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激勵更多開發者在機器人行業更好地交流與突破,展現機器人自主化、智能化的技術與能力。
在本次運動會開幕式上,還出現了人類史上首個AI機器人5×5自主方陣。25臺加速進化T1機器人不用遙控器,不需要操作手在身后保護,自主完成走方陣。在足球賽事中,T1機器人還成為官方指定用機,參賽隊伍均使用同款機器人進行“球技”比拼。
應用
足球場里練出來的能力 可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運動會上,足球比賽是所有競技項目中唯一一項AI機器人自主對抗賽,尤其是5V5純AI機器人足球賽不僅是世界首次舉辦,賽事本身的技術含量也是最高的。3V3只是街頭足球的項目,相當于運動員剛起步,可以練球技、如何射門等。而5V5則是國際足球的正式比賽,有嚴格的球場規定、隊員定位等。
5V5最大的難點在于多機配合,機器人需要根據站位、角色動態調整自身能力。機器人如何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干什么”,背后融合了運動控制算法、感知算法、本體硬件和AI決策等。
加速進化副總裁趙維晨表示,相比遙控,自主運動的難點在于需完成從感知(識別、定位、狀態估計)到實時決策(戰術博弈、多智能體協作)再到運動控制(路徑規劃、穩定執行)的全閉環。“研發通常需兩三年起才能具備初步能力,核心難點在于多智能體協作、實時感知預測與控制融合,而背后的大模型若想兼顧策略生成和環境理解,往往需要自研或在通用模型上深度定制,以滿足高實時性和專用感知語境的需求。”
然而機器人踢足球只是開始。當機器人在球場上不再互相沖撞,能夠配合隊友傳球時,或許在家里穿梭時也不會撞到老人、孩子,還能配合做家務。
趙維晨表示,全自主的優勢是反應更快、可擴展、能處理復雜對抗場景,且技術價值遠超遙控,可遷移至家庭和工業等領域,足球場景里練出來的能力能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比如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感知算法(識別隊友、對手位置)、定位導航、決策邏輯,將來家庭里機器人主動迎接跟隨、情感陪伴、互動教練、工業場景里精細的手部操作,都能用得上。可以想象踢足球練出的腿部精細控制,遷移到手部算法上,工業機器人就能做更精細的活。
首程控股機器人領域投資人表示:“全自主無遙控”是具身智能技術走向真正落地的關鍵分水嶺。雖然在當前的賽事環境中,遙控機器人在速度表現上往往更具優勢,但全自主系統代表的是機器人感知—決策—執行的完整閉環能力,這才是實現真正商業化、規模化應用的必要前提。
優勢
人才和高校高度密集 匯聚產業發展全部要素
運動會本質上不僅是競技,更是科研和產業推動。目前,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3,今年上半年產業營收增長近40%。北京已培養機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7家,獲批手術機器人注冊證33個,集聚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30家,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今年上半年又出現了40%的新增長,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梯隊。
來自北京企業加速進化的T1機器人成為官方指定用機并非偶然,說明中國機器人技術、北京機器人技術在近兩年有了顯著提升。“加速進化成立以來就一直在北京,企業享受到了北京對于高科技產業,尤其是機器人產業給到的相關落地政策,相關配套產業支持。”趙維晨介紹,北京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享有國家戰略與北京市重點產業“雙重扶持”,在研發、設備、場地等方面補貼力度大;依托京津冀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鏈和活躍的人工智能技術集群,形成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生態;聚集了清華大學等頂尖科研機構,為行業輸送跨學科高端人才;資本方面,一線投資機構與政府引導基金集中,融資渠道暢通;應用場景示范性強,在“熊貓眼”穹頂結構內開展機器人訓練、技術測試與賽事演練;以及由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集展示、銷售、運維、反饋與定制等全生命周期服務于一體,這些落地項目為技術驗證、市場推廣與公眾認知提供了堅實平臺。
松延動力創始人、董事長姜哲源也堅定看好北京在機器人研發長跑中的領跑位置。他說:“北京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和高校的高度密集。長期來看,機器人一定是研發主導的產業,這正是北京無可替代的優勢。”北京高度重視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站位高、支持力度大,構建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北京匯聚機器人產業發展所需的全部優勢要素:“這里不僅是科技創新策源地,更已形成產業集群。”北京市在資金支持、人才引進、應用場景開放等方面給出了一系列精準政策,持續為產業注入活力和信心。
方向
隨著機器人“大腦”升級 幫助人類完成更多工作
實現賽場上的全自主“速度與激情”,比如機器人跑得快與慢、跳得有多高、進球有多準,離不開人工智能(AI)的計算和分析,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和驅動下,它們才能像人類一樣完成這些運動項目。對機器人來說,真正賦予它智慧和自主能力的,是背后的具身大模型。正是這個“大腦”,讓機器人能夠理解環境、做出決策并規劃動作,而執行層面的系統則確保這些決策能夠精準、安全落地。
機器人的“決策—運動控制—執行”系統,類似于人類的“大腦—小腦—軀干”。大腦是指高層的認知與決策模塊,主要負責感知環境(視覺、語音、傳感器融合)、理解語境、生成策略和動作意圖。
小腦是指低層的運動控制與執行模塊,負責把“大腦”的決策轉化為具體的控制信號,如關節角度控制、平衡保持、步態生成、動作流暢度。它更偏嵌入式實時控制和運動學/動力學層。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TO唐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兩年機器人在“小腦”“軀干”的運動控制與運動性能上已經有極大進步,但“大腦”部分的AI能力還很基礎,AI能力不足也導致了機器人沒能真正大規模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堅持創新與應用并重,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在人工智能領域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北京不僅擁有中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獨角獸和人工智能大模型,還有著中國最頂尖的人工智能學者和新型研發機構。數據顯示,北京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中的獨角獸企業占全國一半,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北京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21家,集聚了全國超40%的頂尖人才。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同時建設了首批23家人工智能領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銀河通用政府事務部副總裁曾輝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的方向,就是常說的具身智能。這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它要求機器人不僅能“想”,還要能“做”,真正把智能體帶到物理世界里。具身智能本身是一個高度交叉的方向,它融合了機器人學、計算機科學、控制學、認知科學等多個學科。北京作為“人工智能第一城”,聚集了頂尖的科研資源和產業力量,為這種跨學科的融合提供了最佳的土壤。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斷加持,機器人的“大腦”也在升級,或將更智能地幫助人類完成更多工作。
·背景·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多項核心技術已從實驗室邁入量產拐點
除了技術、人才、應用場景的助力,北京在資本方面也極具優勢。首程控股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康雨表示,從產業周期來看,2025年被普遍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多項核心技術已經從實驗室階段邁入量產可行的拐點。2024年,首程控股參與設立并管理“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人民幣,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及產業鏈創新應用,已投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松延動力、星海圖、加速進化等一批頭部企業。
對于如何看待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的產業趨勢?康雨認為,2025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并非偶然,而是產業技術、供應鏈能力與應用需求長期積累后共同驅動的結果。從技術層面看,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顯著提升,伺服系統、減速器、高性能電機以及多模態感知與控制算法的性能與穩定性已達到大規模量產門檻。同時,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術在感知、決策和運動控制中的應用,使得人形機器人具備了更高的通用性與可擴展性。
從制造與供應鏈角度看,標準化與模塊化設計推動成本曲線快速下降,部分頭部企業已實現關鍵部件自研自造,確保了交付能力與價格競爭力。這意味著過去受制于成本與產能的應用場景,如工業協作、公共服務、文旅運營、教育培訓等,正在迎來批量部署的現實條件。
從市場需求來看,企業和機構對替代性勞動力、智能化升級的需求持續增加,疊加政策層面對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的扶持,“人形機器人+”場景的商業化探索正從示范試點走向規模化落地。
“作為北京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投資力量,首程控股持續支持這些企業在本體制造、核心零部件和具身智能等環節加速商業化,推動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出展館,走進工廠、商場和城市街區。”康雨表示,這種技術與應用的“雙向奔赴”,正是人形機器人板塊熱度持續攀升的重要原因。
文/本報記者 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