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廣宗,田野與村莊之間,一座現代化的糧油食品生產車間正火熱運轉中,機器轟鳴聲不斷,工人們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這是上海盟員企業——晶糧康源(河北)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現場。
一條現代化生產線,如何跨越千里,從上海落地到廣宗?答案藏在一次“牽手”合作之中。
兩年前,民盟上海市委會推薦企業家到廣宗助力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經過考察對接,在民盟中央企業家聯誼會的成立大會上,民盟中央企業家聯誼會理事、民盟上海市委會農業委副主任張晶代表企業與廣宗縣簽訂食用油加工供應基地投資協議,通過在廣宗設立糧油食品加工基地,來增加當地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創收。
一次精準而高效的產業對接就此展開。張晶常說,希望借助民盟的平臺做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如今,依托盟員企業的全產業鏈優勢,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的糧油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已建設完成、順利投產。
“作為民盟中央的長期定點幫扶縣,我們始終關注對廣宗的產業幫扶,并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當地引進了一批優質產業項目。”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辦公室主任、廣宗縣副縣長(掛職)方大偉表示:“這次與上海盟員企業的‘牽手’,不僅能提升當地產業競爭力,還將促進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為廣宗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產業發展的另一條路徑,來自傳統優勢產業的再造。廣宗素有“自行車之鄉”的美譽,然而當地自行車產業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層面,產品附加值低。
為破解這一困境,民盟各級組織積極牽線,把廣宗與外地優質資源連接起來。今年2月,廣宗縣自行車頭部企業赴山東泰山體育集團考察,與瑞豹碳纖維自行車板塊展開洽談合作;6月,民盟常州市委會組織盟員企業家一行10人到廣宗調研,研究自行車產業合作和文化IP打造。7月,浙江杭州博駿車業負責人一行到廣宗現場考察了企業用地,并辦理了當地營業執照,未來廠區擬投資1億元,占地50畝,主要生產外貿自行車。短短幾個月間,從南到北,合作洽談接連不斷,當地的自行車產業鏈也在持續補齊、延伸、升級。
立足自行車產業基礎,民盟中央積極幫助廣宗創新發展“以賽促產、以賽興產”模式,與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進行交流座談,支持舉辦各類自行車賽事13場。“賽事活動可以為廣宗搭建展示自行車產業實力的平臺,吸引行業內外目光,還可以帶動本地自行車制造、銷售、文旅等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方大偉說道。
如果說企業和產業鏈的注入,帶來了“資源外力”,那么深耕本地的科技小院,則是一股“內生動力”,讓廣宗的發展更具可持續性。
2015年,在民盟中央和民盟北京市委會的支持下,廣宗葡萄科技小院在廣宗縣現代農業園區落地。從此,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常駐扎在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探索適合本地的種養模式。
科技小院成立10年來,“葡萄+非洲雁”種養結合模式逐漸成熟,如今,葡萄園里放養的非洲雁以草和害蟲為食,減少了農藥和人工成本;雁糞又能改良土壤,減少化肥使用,提高葡萄品質。“這些研究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還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持。”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廣宗葡萄科技小院首席專家趙興波說。
提高農產品品質后,如何“賣得更好”?今年7月,廣宗縣農業局與常州伴城伴鄉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交流對接,并形成《河北省廣宗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系統化塑造計劃書》。
來自江蘇常州的民盟專家學者、盟員企業將共同參與廣宗農產品的品牌IP設計,探討當地農業+文旅融合的新路徑。計劃書里提到,預計到12月,團隊將完成“筑基塑形”工程,完成農產品品牌包裝設計、IP形象設計,并確定品牌保護使用運營、授權管理辦法與流通標準等。
從晶糧康源的車間轟鳴,到自行車賽道的疾風掠影,再到葡萄小院的田園詩意,廣宗的產業版圖不斷延展。在民盟聯動各方資源,精準“牽手”的努力下,廣宗這座冀南小城,正在以多元實踐,開拓出鄉村振興的新可能。(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