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碳市場領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從三個方面推動碳市場發展。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 裴曉菲:第一個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第二個著力提升碳市場的活力,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提升重點排放單位節能減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碳數據的全過程管理,嚴厲打擊各種弄虛作假的行為,為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提供有力的保障。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碳市場發展仍面臨階段性挑戰,碳市場交易產品和參與者類型有限、價格波動較大等現象仍然存在。《意見》的出臺將從“結果監管”向“過程管理”轉變,重點從挖掘碳排放權價值,強化碳金融支撐能力,鼓勵條件成熟地區先行先試,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碳市場政策體系,為碳市場平穩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市場機制推動 填補碳市場金融衍生品空白
為推動碳市場發展,《意見》還提出,要著力提升碳市場活力,豐富交易產品。生態環境部表示,將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參與全國的碳市場交易,填補碳市場金融衍生品空白。
27日,山東乳山市完成全國首單1000噸以上牡蠣碳匯交易,參與交易的買方,有保險公司、銀行和風電企業等,賣方是乳山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交易量達到1500噸碳匯,總價值十幾萬元。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蔣增杰:通過“雙殼貝類養殖碳匯項目方法學”的開發,我們為牡蠣碳匯計算找到了科學的實踐路徑,初步核算2021—2024年山東乳山通過養殖牡蠣,平均年減排量達130.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專家表示,乳山牡蠣碳匯交易的完成,不僅探索牡蠣碳匯在生態修復中的金融產品創新,也大大推動了養殖戶減排的積極性,促使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去實現減排目標。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 張昕:不光是養殖生蠔(牡蠣),比如說還可以在海岸帶,我們可以有海草床,可以開展鹽沼治理,產生碳匯量,在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就可以出售,出售了以后就獲得了經濟激勵。
環保行為“看得見” 自然人可從碳市場獲利
目前碳市場的參與者還主要是能源企業,此次《意見》提出“擴展交易主體,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逐步引入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交易”。專家表示,這將會大大激勵全社會參與減污降碳的動力。
魏欣怡是四川瀘州市的一家企業員工,雖然是有車一族,但她每天上下班都堅持乘坐公交車。自去年了解到“瀘州綠芽積分”后,她就開始使用“瀘州綠芽積分”,記錄自己的綠色生活行為。
瀘州市民 魏欣怡:在這個小程序上,我們可以進行環保志愿服務,步行、坐公交車、跑步等活動打卡。獲得積分后我們可以參與集市的商品兌換。而我們平時不用的積分,可以進行保護紅嘴鷗、生態放流、植樹造林等活動。
瀘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瀘州銀行創新打造瀘州市“綠芽積分”,成為多元碳普惠機制落地地方的一張亮麗名片。目前,全國除了瀘州,還有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已經在自然人參與減排方面先行先試。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 張昕:也可以把它簡單比喻成一個菜市場銷售的菜,實際上是我們各種減排活動產生的減排量。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說綠色出行,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去核證之后,就可以稱為經核證的減排量,通過我們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我們就可以在市場上去出售。
專家表示,未來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可以像參與到股市一樣方便參與到自愿碳市場的交易,來提升市場活力,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更多公眾的自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