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有關情況專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九司司長劉育新回答媒體提問時透露,“十四五”期間,全國科普工作經費逾215億元人民幣,全國科普人員超過215萬人。
9月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有關情況。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劉育新說,“十四五”期間,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不斷完善科普工作的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推動建設重大科普活動載體,加強科普隊伍建設,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額達到215.06億元人民幣,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2萬人,全國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共計1779個,全國各類科普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廣大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他指出,2024年12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簡稱《科普法》)頒布施行,此次法律修訂聚焦科普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明確科普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強化科普的社會責任,加強保障措施,為推動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改變科學研究的范式,也對科普的內容和傳播帶來重要影響。高質量的科學普及、高素質的公眾群體是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育新還提出六方面舉措,以深入貫徹落實《科普法》,準確把握科普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推動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聚焦“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強化政策引導,研究科技資源科普化、前沿新興技術科普等政策舉措,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二是推動構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領域,激發和調動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開展科普的積極性。
三是推動科普服務市場化,加大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發展壯大科普產業。
四是加強科普數據庫、信息庫、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全社會科普資源共建共享。
五是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和支持科普,鼓勵更多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工作,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科普開發利用。
六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挖掘科技創新的優秀人物和事跡,創作一批優秀作品,讓弘揚科學家精神成為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行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