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了,這棵樹有人管了,俺們安心了。”近日,坐在老國槐樹下乘涼的村民對前來回訪的河南省新安縣檢察院檢察官王亞姣說。
新安縣檢察院的一份檢察建議,不僅使一棵歷經千年風雨的國槐樹有了“身份證”和專屬“保護套餐”,更促使林業部門在全縣開展大排查,使古樹名木得到完整且全面的保護。事情是這樣的——
今年4月,“益心為公”志愿者向新安縣檢察院公益訴訟團隊提供線索稱:“我們村有一棵老槐樹,聽說有上千年了,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保護標志,樹枝間還有電線穿過,有火災危險!”
接到線索后,該院公益訴訟檢察官王亞姣立即帶領團隊開展調查。他們在現場查看發現,情況正如“益心為公”志愿者所述,4月17日,該院對此以公益訴訟立案。
其他的古樹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為了摸清情況,辦案團隊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經查,有兩棵樹齡100年以上的皂莢樹,尚未被認定為古樹名木,也未設置保護標志;還有一棵800多年樹齡的一級古樹國槐,其周邊土地硬化、懸掛標志牌的鐵絲嵌入樹干,未得到有效保護。
《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規定,轄區古樹名木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古樹名木檔案、設立保護標志、建設相應保護設施并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同時規定,應當建立分級保護巡查制度,根據古樹名木的保護等級、分布地域、長勢情況等定期開展巡查。
“古樹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價值,必須依法保護好。”王亞姣說。針對發現的問題,5月19日,新安縣檢察院依法向該縣林業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該局依法履職,對發現的4棵古樹進行認定、保護;積極開展古樹名木普查、登記、掛牌等工作,對轄區古樹名木進行定期巡查、消除隱患。
收到檢察建議后,林業局立即行動,牽頭協同有關部門進行整改。“經實地查看,古國槐樹的枝葉繁茂、長勢正常,未見衰弱跡象。經咨詢洛陽市林業專家,目前暫無需破除周邊硬化;懸掛標志牌的鐵絲已更換為彈性鐵絲……”7月18日,林業局對該院檢察建議進行回復,并組織鄉鎮林業工作人員開展了古樹名木專項排查活動,又排查出27個問題,逐一整改到位。
“為推動轄區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常態化開展,我院與林業部門建立了信息互通機制,定期通報古樹名木登記保護等有關信息。同時我院發揮‘益心為公’志愿者作用,鼓勵志愿者多發現問題線索,最大限度保護古樹名木。”該院檢察長楊玉田告訴記者。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