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說媒,先問彩禮多少;如今開口,先問有沒有創業打算。”趙天芳笑著說,去年她說成的十幾對新人中,有八對新人用省下的彩禮錢創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城郊鄉胡三莊地處豫東平原,該村村醫趙天芳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持證紅娘。她隨身的手提包里常備三樣東西:《移風易俗倡議書》、彩禮限高明白卡、紅白事簡辦清單。
30年來,趙天芳成就了數百對姻緣,從不收一分“媒人錢”。她常說:“不要錢,只認緣。”像她這樣的持證紅娘,在寧陵共有271名。她們行走鄉間,成為推動移風易俗的一股溫暖而堅實的力量。
“移風易俗不是軟任務,而是鄉村振興的硬要求。”寧陵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孫瑋說。
2016年起,寧陵縣率先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構建起“黨政雙掛帥、三級齊聯動”的制度體系:縣鄉村均成立紅白理事會,364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彩禮不超過3萬元,宴席每桌不高于350元”被明確寫入村規民約,執行情況直接與村級考核掛鉤。
黨員干部帶頭簽承諾書、劃“紅線”,紀檢監察部門嚴肅督查。截至目前,寧陵縣已有13名公職人員因違規操辦婚喪事被黨紀處分,并取消評優資格。
制度的剛性,為鄉村風俗劃定了清晰的邊界。
移風易俗,難在改變觀念。寧陵的智慧,在于以文化人、以新風浸潤舊俗。
石橋鎮有一支由退休教師、鄉賢組成的“勸導隊”,隊長張山峰8年騎壞兩輛電動車,勸導高額彩禮糾紛幾十起。這樣的隊伍共有14支,累計調解彩禮矛盾520余宗,成為遍布鄉間的“文明崗哨”。
村史館則成為喚醒鄉愁、傳承新風的課堂。在孫遷村村史館,“陋習警示欄”與“鄉賢光榮榜”對比鮮明。
“道德超市”用積分兌換商品,文明行為可累積“孝善積分”,全縣配套的孝善基金惠及2萬多名老人。
村民張傳義說:“以前比誰葬得風光,現在比誰孩子孝順。”
與此同時,儀式也在創新。32場集體婚禮屢見新意:共植愛情樹、合辦中式婚典……既隆重又節約。姑娘吳媛媛只收3萬元彩禮,婚后與丈夫攜手創業,成為四鄰八鄉口口相傳的美談。
2017年,商丘市移風易俗現場會在寧陵召開;2021年,寧陵入選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這片土地上的實踐,正悄然成為一場具有全國意義的改革探索。
紅白理事會廣泛吸收“三老一新”——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新鄉賢,形成“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后評議”的自治閉環。
由迎賓公園改造而來的“豫·簡·愛婚禮公園”,集體婚禮、相親大會在這里常態化開展。
新風尚也在反哺經濟。彩禮負擔減輕,創業能量釋放。村民馬向陽、張玲玲夫婦將省下的3.6萬元用于開店,如今年收入超過10萬元。據統計,寧陵縣累計節省婚喪支出6000余萬元,婚姻彩禮糾紛案件下降31%。
數據顯示,寧陵縣婚宴平均標準下降60%,“低彩禮”家庭占比41%,“鄉村光榮榜”累計表彰9500余人,群眾滿意度達98.2%。
從“天價彩禮多發地”到“全國改革樣板”,寧陵用10年時間,走出一條破立并舉、剛柔并濟的治理之路:以制度剎住歪風,以文化培植新風,更以200余位紅娘為橋,讓政策溫度真正抵達人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寧陵姑娘主動將彩禮降至3萬元左右,青年一代將婚宴資金轉為創業基金,移風易俗成為寧陵人的自覺行動。(記者 丁艷 通訊員 高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