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阿拉善10月21日電 題:45年一億畝綠色 內蒙古阿拉善亮治沙答卷
中新網記者 陳峰
金秋時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秋季造林正酣。近日,當地發布數據介紹,經過45年的不懈努力,當地防沙治沙累計治理面積突破一億畝。
圖為秋季造林現場。阿拉善盟宣傳部供圖從“一鍬一鎬”到“科技領跑”的跨越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境內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直逼3000毫米。
自1980年起,一代代治沙人就扛起鐵鍬挺進沙漠,開啟了漫漫治沙之路。
“那時候沒有路,沒有機械,治沙全靠一雙手、一把鍬、一副肩。”第一代治沙人劉宏義回憶,他們靠著人拉肩扛,將一棵棵苗、一捆捆草運進沙漠深處。“一頓飯半斤沙,白天種下的樹苗,一夜之間可能就被風沙連根拔起。”
就是在這樣近乎絕望的條件下,阿拉善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漠邊緣扎下了第一批草方格,種下了第一片梭梭林,為后來的綠色版圖釘下了最初的“楔子”。
面對國際學術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不具備飛播條件”的定論,劉宏義和他的科研團隊歷經數萬次反復試驗,最終創新提煉出“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的十字方針。種子裹上保水劑成“種子導彈”,借GPS精準播撒。如今每年上億粒“抗旱種子”飛入大漠,飛播造林成活率較初期提升3倍以上,成世界治沙奇跡。
從最初的一鍬一鎬,到如今的四輪壓沙機、手扶式植草機、無人機飛播......阿拉善的治沙裝備完成了數次迭代。防沙治沙由過去的“人海戰術”逐漸轉變為“機械上陣”。
阿拉善右旗林業草原和荒漠防治局林業正高級工程師張有擁說:“科技讓我們在與風沙的賽跑中,第一次占據了主動。”
圖為無人機飛播造林現場。阿拉善盟宣傳部供圖從“閻王鼻子”到“生態要塞”的華麗蛻變
在“三北”六期工程中,阿拉善肩負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與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重任。阿拉善盟林草局工程師海蓮直言:“守不住這里,風沙將威脅河西走廊、華北乃至中國的生態安全。”
年近六旬的治沙工人王建國,手掌滿是厚繭,他清晰記得在古駝鹽道險地“閻王鼻子”治沙的日子:“一陣風沙就將剛鋪好的草方格埋掉大半;流沙里種樹難,樹苗種了死、死了再種,反復摸索嘗試,才扎出萬畝綠洲。”
2022年,烏蘭布和段(閻王鼻子)阻沙入河生態修復工程啟動,項目團隊先將高聳的沙丘推平,鋪設草方格固定流沙,再在草方格間栽種耐旱的喬灌木,最終織就了一張全方位的“阻沙網”。
項目負責人宮宏斌回憶,那時夏天干活炎熱,光著膀子得曬掉一層皮,新皮長出來又接著曬,又掉一層,一年至少掉兩層皮。
經過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如今這里再不見漫天黃沙,取而代之的是綠草茵茵,鳥語花香之景,植被覆蓋率超84%,每年攔截150萬噸流沙流入黃河,昔日“奪命關口”變身“生態要塞”。
(資料圖)圖為烏蘭布和段(閻王鼻子)阻沙入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區綠草茵茵。中新網記者 陳峰攝沙地里長出“金疙瘩”
45年的探索,讓阿拉善悟出一個道理:可持續的治沙,必須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路。
在阿拉善“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當地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的模式,通過“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在治理沙地的同時促進節能降耗,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此外,阿拉善還巧妙地將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了以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為代表的特色沙產業。
“過去守著沙地受窮,現在靠著沙地致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的馬奮梅是當地沙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之一。自2007年以來,她邊學習邊實踐,累計種植梭梭林20余萬畝,并成立公司帶領千余名農牧民在黃沙中掘金。
目前,當地沙產業累計帶動3萬多農牧民增收,戶均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真正實現了“沙漠增綠、百姓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