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0月20日電 題:日記本里藏初心:一位抗戰將領的青春誓言與家國情懷
中新網記者 張茜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海南民革黨員之家里,一本紙頁泛黃、字跡斑駁的日記本中,這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歷經數十年,依然清晰如昨。這是抗戰將領魯權在青年時期寫下的錚錚誓言,也成為他一生家國情懷的生動注腳。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海南民革黨員之家,聆聽魯權孫外甥、民革海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林青的講述。透過珍貴的日記手稿和口述歷史,一位知識分子出身、于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軍人形象呈現眼前。
圖為魯權孫外甥、民革海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林青在海南民革黨員之家向記者講述魯權的抗戰經歷。 中新網記者 張茜翼 攝投筆從戎
1917年,魯權出生于海口一個書香門第。然而,時局動蕩,家道中落,全家生活陷入困頓,僅靠出租半間小屋勉強維持生計。盡管生活清貧,少年魯權始終謹守家訓,勤學不輟。
1939年2月,日軍進犯海南島。懷著一腔愛國熱情,魯權自發參加民眾自衛作戰,但終因力量懸殊而失利。他在日記中沉重寫道:“在不愿當亡國奴的思想支撐下,便毅然逃亡大陸……手中僅有20多元,廣西柳州是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抗戰需要青年……決心往柳州去?!?/p>
那一夜,他跪別母親,尋船北渡湛江,一路徒步前往廣西柳州?!八沼浝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股信念支撐他一路走到柳州,衣衫襤褸如乞丐,在街頭聽到海南鄉音,才遇到一位副營長,得以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九師?!绷智嗷貞浀馈?/p>
憑借扎實的文化功底,魯權成功考入黃埔軍校第十六期步兵科接受系統軍事教育。畢業后,他重返部隊,投身于抗戰最前線。
轉戰南北
抗戰期間,魯權轉戰南北,歷經多次重大戰役。他先后參加了當陽、安遠的伏擊戰,親歷第二、三次長沙會戰的烽火,更在湖北與日軍甲種第13師團激戰七晝夜,并奮勇突入宜昌城。
他的日記不僅記錄行軍作戰的艱苦,也詳細分析敵軍的戰術特點:“課程為戰術、敵情研究和對傘兵作戰要領、對空射擊等,根據敵人用降落傘部隊襲擊……是當時作戰的新戰術?!?/p>
此后,他又血戰昆侖關。不久,他所在部隊被編入中國遠征軍左翼兵團,首批強渡怒江,圍殲灘頭日軍,打通滇緬公路,與駐印新一軍會師芒友,立下首功。
“每次出征精神抖擻,回來時很多人就不在了。不知道明天自己還在不在?!比沼浿械牧攘葦嫡Z,道出了戰爭的殘酷,也映照出他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無畏精神。
歸來初心
戰爭結束后,魯權回到海南。他出任海口市第一屆政協委員、黨派工作組組長,并加入民革,成為??诿窀镌缙诔蓡T及籌委會秘書委員,專職投身多黨合作事業。
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棄筆從戎,由一介書生成長為抗日軍人;在歷史抉擇關頭,由遠征滇緬走向抗美援朝;在國家建設時期,又義無反顧地投身統一戰線,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魯權的一生,是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林青表示,魯權深厚的家國情懷,至今仍感召著廣大民革黨員?!八鼘⒗^續激勵著新一代民革黨員,不忘初心,傳承與黨同心、愛國為民、精誠合作、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在加快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火熱實踐中,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