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三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吳君毅 攝
中新網杭州10月20日電(王逸飛 鮑夢妮 吳君毅)“良渚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在這里可以看到為什么需要保護文化遺產。它讓我們了解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華文明與水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與創新的關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兼代表夏澤翰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18-20日,第三屆“良渚論壇”在杭州舉行,吸引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負責人、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參會。圍繞諸多議題進行探討的同時,他們將良渚遺址作為直擊中華文明的第一現場,并紛紛給出積極評價。觀察當下的良渚,其何以收獲這樣的普遍認同?處理好三重“關系”是為重要原因。
外籍嘉賓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體驗“良渚VR大空間·神紋之約”。劉子琳 攝讓文明貼近民眾
第一重“關系”,是處理好文明與民眾之間的關系。
“我仿佛親眼見證了古城的建造歷程。VR技術不僅生動保存了歷史記憶,更守護了當地人的文化自豪感。”摘下VR眼鏡,坦桑尼亞巴加莫約藝術學院院長赫伯特·弗朗西斯·馬科耶對這段“穿越”之旅顯得意猶未盡。
這是全球首個以“良渚古城”為藍本打造的VR大空間——“良渚VR大空間·神紋之約”,可讓游客變身“時間旅人”回到5000年前,一睹良渚先民的生活、勞作場景。今年,為讓民眾能與5000年前的文明“對話”,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落地該項目。
“它依托考古團隊多年實地勘測數據與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全球領先的3D高斯重建、動態渲染、沉浸式交互、多人同步等技術,能提供可感知、可互動的全感官文化體驗。”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工作人員平靜雯介紹,現在周末及節假日,每天入館體驗的游客有兩三百人。
文化遺產不應被“束之高閣”,而是在面向社會、走進民眾中保持生命力——這是杭州在保護和傳承良渚文化過程中凸顯的鮮明特征。
例如,當地找尋良渚文化和當代生活間的契合點,推出600余款良渚文創產品,讓良渚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再如,良渚博物院專門為視障及自閉癥兒童舉辦展覽,出版良渚文化盲文書籍,讓特殊兒童可以通過觸摸與良渚文化互動。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主任尼古拉·馬西尼認為:“良渚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研究、發展等。比如通過文旅來強化大家對良渚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利用可持續的方式不斷強化良渚文化的價值。”
讓文明擁抱文明
第二重“關系”,是處理好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系。
第三屆“良渚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遠古文明的歷史智慧和當代價值”“城址考古、大遺址保護與城鄉協同發展”“博物館功能拓展與文物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在許多人眼中,連續第三年舉辦的“良渚論壇”,已成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
匈牙利駐滬總領館總領事羅亞當在論壇期間表示:“人類有很多共同價值觀,‘良渚論壇’激發了大家的合作和信任。國際文化交流是國家外交的基礎,對于增強國家之間的友好聯系十分重要。”
“今天人類面臨的大多數挑戰,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刻,其他文化和民族都曾遇到過。通過理解人類共同的過去,我們一定能打造更美好的未來。‘良渚論壇’做的就是這樣一件偉大的事情。”馬耳他遺產局出版、教育與圖書館部門負責人戈德溫·韋拉說。
讓文明擁抱文明,以交流互鑒推動共同發展,良渚正是這一共同愿景的持續踐行者。
在國內,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動、紅山·良渚與中華文明主題展覽等近年陸續舉辦,在與中國不同區域文明間的交流中,良渚文明與此后的中華文明的聯系逐漸被更多人看到。
國際層面,除“良渚論壇”外,“良渚古城·雅典衛城”中希文明對話、“良渚古城·托萊多古城”中西文明對話、“良渚古城·羅馬古城”對話活動等,讓良渚與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在“常來常往”中實現著“美美與共”。
“要真正認清中國文明,我們既要做好內部研究,也要避免‘燈下黑’,不能對外部文明的參考價值視而不見。因此,必須將中國文明置于更廣闊的世界文明視野中研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博雅講席教授趙輝說。
10月17日,良渚文創市集,市民在夜幕下游玩市集。良渚論壇組委會供圖讓文明促進發展
第三重“關系”,是處理好文明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文明不只意味著“古老”,文化遺址所在地也并非只能走“發展受限”的舊有范式。在良渚古城遺址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區,當地近年就在保護、傳承良渚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張歷史文化“金名片”逐漸打造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2022年底,余杭提出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其以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為核心,將2000多年的運河文化、1000多年的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等重要資源串珠成鏈,以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近三年,當地在這條大走廊先后部署建設兩期“十大工程”。一個個落地的文化地標,成為推動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重要載體。
以今年論壇期間舉辦良渚文創市集的良渚5000+藝創園為例,其是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中率先投用的項目,自去年7月開園以來,這一致力于打造文化交流高地的園區已簽約19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累計接待游客超14萬人次。
從產業發展維度看,在“良渚”IP的帶動下,良渚文化大走廊已集聚規上企業超1000家,正加速成為一條匯集“文化+數字”“文化+運動”“文化+旅游”等產業集群的特色產業廊道,在帶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
“文化應該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關乎人類,關乎地球,關乎我們的經濟。我們需要為當下以及子孫后代保護文化遺產,這不僅僅是把文物放進博物館,而是創造機會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我們需要更好地連接,創造人與自然之間更好的和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兼代表夏澤翰說。而在此方面,良渚正交出自己的“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