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0月21日電 (李明芮)山東,自古便是華夏文明孕育發展的重要搖籃。在這片土地上,回蕩過各地商賈云集的車馬聲,見證過齊魯兒女共御外侮的赤膽忠魂,更繪就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共建齊魯大地的時代新篇。
“十四五”以來,山東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在文化傳承中凝聚共識,在共富路上攜手前行,在交融互動中凝聚力量,書寫了民族工作“走在前、挑大梁”的齊魯答卷,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齊魯大地絢麗綻放。
文脈潤心:繪就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新圖景
山東立足“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文化優勢,深挖文化富礦,以文為媒、以育為基,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繪就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新圖景。
在宣傳教育層面,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曹金萍10月21日在該省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山東連續25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擦亮“花開齊魯石榴紅”工作品牌。70所高校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推動建立學校“鑄牢”教育體系和長效育人機制。同時加強對“一山一水一圣人”、孔繁森精神、魯班文化等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研究闡釋,助力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10月2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供圖在平臺建設方面,18處省級、157處市級“鑄牢”教育實踐基地星羅棋布;632個“紅石榴”社區、577所“紅石榴”學校、196家“紅石榴”企業、354處“紅石榴”主題公園和廣場串聯成網;475條“民族團結號”公交專線穿梭城鄉,成為各族民眾身邊的“精神驛站”。
在活動創新方面,連續四年舉辦的深化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大行動”更添新意,文創作品展、文物古籍圖片展,吸引超22萬人次參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互動中凝聚文化認同。
從思想引領到實體載體,再到互動實踐,山東以系統化、多層次的舉措激活文化賦能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既讓文化根脈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更讓民族團結的理念轉化為各族民眾可感、可及、可參與的日常實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注入了鮮活且持久的山東力量。
產業賦能:探索各民族共同現代化新路徑
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山東以試點為引、產業為基,推動各民族在現代化道路上同頻共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書寫“山東方案”。
山東把共同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推進該省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濱州市陽信縣、聊城市冠縣、德州市德城區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確定為全國共同現代化試點地區,山東試點總數位居全國前列,指導試點地區科學謀劃示范項目121個,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該省還先后與山東省農科院、大連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干部學院簽訂合作協議,為共同現代化試點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各民族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錨定共富目標,山東鄉村振興與產業賦能協同發力。
山東以“欣欣向融·同心共富”工作品牌為統領,通過實施“欣欣向融·齊風魯韻”“欣欣向融·益企共富”“欣欣向融·齊魯有禮”三大行動,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推動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據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羅軍介紹,在“欣欣向融·齊風魯韻”行動中,該省建設20個各民族互嵌發展鄉村振興片區、35個鄉村振興示范民族村,投入發展任務資金1.74億元(人民幣,下同),實施產業項目403個,培育建設產業化品牌集聚地16個。在“欣欣向融·益企共富”行動中,落實民品貸款貼息資金4億元,撬動銀行貸款200億元。民品企業建立原料基地1085個,聯農帶農6.8萬余戶,吸納就業6.4萬余人。在“欣欣向融·齊魯有禮”行動中,開展全省民族手工業調查摸底,建立起十大類別的全省民族手工業品牌清單。
從試點先行筑牢共富根基,到產業賦能激活發展動能,山東以清晰的路徑、扎實的舉措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現代化。無論是全國前列的試點布局與智力支撐,還是“欣欣向融·同心共富”品牌下三大行動帶來的鄉村蝶變、企業增效與手工業升級,都將“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諾轉化為具體實踐,為各民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交融聚力:構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
山東始終以開放胸懷擁抱各族民眾,以貼心暖心的服務理念回應民生需求,讓各民族在齊魯大地共居共學、共建共享。
曹金萍介紹稱,該省大力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組織開展“愛在山東”融居、融情、融魂等各類交流活動1100余場次,打造“道中華·齊魯行”體驗線路107條,著力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氛圍。
此外,山東還把城市作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打造“六位一體”工作模式,持續擦亮城市民族工作“紅石榴”品牌。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與主要流出地建立對接機制,解決來魯各族民眾就業落戶、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讓各族民眾來得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
從1100余場交流活動與107條體驗線路的實景搭建,到城市“六位一體”模式與“紅石榴”品牌的民生深耕,山東將開放包容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切實讓“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愿景變為現實,為齊魯大地構筑起各民族心手相牽、同心筑夢的堅實根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