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5日電 題:歸僑張立華:深耕科研路,與中國創新發展“同頻共振”
作者 范宇斌
從清華大學學子到海外科技深耕者,再到上海科研帶頭人,歸僑張立華的人生軌跡,恰好呼應著中國創新實力的躍升。近日,榮獲“上海市僑界杰出人物”稱號的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張立華接受中新社專訪,講述其歸國投身科研、推動技術落地的經歷。
張立華長期專注人工智能、元宇宙與機器人領域的交叉創新研究及原創技術應用,曾帶領團隊研發出國際知名物理智能技術體系的關鍵支撐底座——PhysX物理仿真引擎。
10月23日,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張立華接受中新社專訪。 范宇斌 攝2000年,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張立華赴海外深造。彼時,他敏銳察覺到國際前沿科技與國內的差距:“在清華時以為自己的軟硬件設計已很先進,到海外才發現技術層次和應用場景差距顯著。”
在國際知名科技企業任職期間,張立華專注物理仿真和異構計算技術研究。“那時候,國內了解異構計算技術的專業人才還比較少。”他回憶起2012年在清華大學交流時的場景,全場僅有兩三人舉手表示熟悉該領域。正是這份對技術差距的認知,讓他萌生了歸國的想法。
2011年,張立華放棄海外優厚待遇,先后在北京、長春創業,聚焦異構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轉化。2017年,他受邀參與復旦大學新工科建設,參與成立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元宇宙智慧醫療研究所、卓越工程師學院等多個科研平臺,主持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等多個重點科研項目。
多年深耕下,其團隊成果豐碩:自主研發足式機器人“Solo9”,憑借腰部旋轉機構大幅提升運動靈活性與穩定性;合作提出“機器直覺”等具身智能前沿理論,完成經驗層直覺智能的架構與算法實現;在機器人敏捷運動控制、高精度物理引擎等領域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張立華重視多學科交叉創新,推動人工智能與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成為一名交叉領域的戰略科學家”是他始終追求的目標。他也鼓勵學生“不發無價值的論文,堅持做有價值的科研”。
談及上海科研環境,張立華深有感觸:“上海的新興產業政策既有連續性又具前瞻性。”從元宇宙早期布局到人工智能專項扶持,上海精準結合產業優勢發力,為科研與產業融合提供了優質土壤。
秉持“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他既追求國際前沿技術突破,更注重成果落地。他如今在上海創辦智能科技公司,以新一代通用物理仿真引擎為核心,研發全球領先的物理智能技術與產品。
對于獲得“上海市僑界杰出人物”榮譽,張立華視之為八年在滬奮斗的肯定與新起點。未來,他將繼續以物理引擎技術為核心,推動具身智能、工業仿真、數字醫學等領域自主生態的構建完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