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庫中,靜臥著一部滿漢雙語手抄的雜文集,其中有一篇名為《鑒遠樓記》。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講師顧松潔看來,這恰如一篇“西域版的《岳陽樓記》”,見證了清朝滿漢官員攜手理政、多民族共建家園的一段歷史。
鑒遠樓是清朝乾隆年間伊犁將軍伊勒圖在惠遠城南門外修建的一座樓閣,當地的滿漢官員常來此登高作賦。清代漢人官員莊肇奎,在謫守伊犁的十年間,數次登臨鑒遠樓,以詩筆記下各民族游獵耕牧的共生圖景。
顧松潔介紹,莊肇奎駐守新疆時,正值清廷統一西域后的治理初期。清廷在此設伊犁將軍駐守,遷來滿、錫伯、達斡爾、察哈爾蒙古、綠營兵、回眾(今維吾爾族),安置厄魯特、哈薩克、布魯特(今柯爾克孜族)等民族,承擔生產和戍邊的任務。
當時惠遠城內無水道,掘井極深也看不到泉水。時任伊犁將軍的滿人官員伊勒圖憑借對伊犁地形的了解,組織各族兵民反方向在伊犁將軍衙署東面掘井,果然挖到六丈,便有泉水涌出,成功解決了吃水問題。
伊犁地大物博,許多土地尚未開墾。伊勒圖采納莊肇奎的建議,大力發展屯田、市集貿易,并興辦學校,使西域的民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各族民眾在伊犁幸福生活的畫面見諸莊肇奎的筆端。彼時的伊犁“土膏肥沃雪泉香”,瓜果蔬菜品種齊全;貿易市場也分外熱鬧,每年二月伊犁河水解凍時,百姓們便“齊向鼓樓南市里,一時爭買大頭魚”。
在共建家園的歲月里,各族民眾共同克服了許多難關,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正如莊肇奎登上鑒遠樓遠眺時作詩慨嘆:“公自題名鑒遠樓,樓邊紅日照晴洲。諸蕃射獵民耕鑿,如海朝宗匯眾流。”
這份情誼更留存于莊肇奎與伊勒圖之間。莊肇奎初來伊犁時,沒有家人陪伴,只身遠赴千里之外,當日暮西沉,他在鑒遠樓上獨望,心中只有不能歸鄉的沉郁。伊勒圖惜才,給他撫民同知的職位,雖然只是低級官員,卻可以向朝廷申請家屬陪同,與家人團聚,亦讓他感受到重獲啟用的希望。莊肇奎多次借詩表達對伊勒圖的感激之情,后來伊勒圖離世,莊肇奎以“櫪馬群驚將星落,哭聲咽斷伊江流”的詩句悼念。
如今,鑒遠樓已不復存在,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卻被長久地保留,在當代煥發新的價值。“鑒遠樓相關詩作文獻是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的鏡鑒?!鳖櫵蓾嵄硎荆霸娢闹忻枥L的多民族共居景象,體現了清代‘大一統’格局下各民族和諧共生的生動畫面。伊勒圖與莊肇奎等滿漢官員的合作,展現了邊疆治理中民族團結、文化交融的實踐,對當下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歷史借鑒意義”。(完)(《中國新聞》報 宋珂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