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發出提醒:警惕非法“校園貸”,辨別非法外衣,共同保護學生群體茁壯成長。
非法“校園貸”進入校園往往披著各式各樣的外衣。監管部門已披露的案例中,不法網貸機構往往通過電商平臺、社交平臺甚至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引流,給非法“校園貸”披上“培訓貸”“美容貸”“回租貸”“刷單貸”“求職貸”等形式多樣的外衣,極具迷惑性。
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辨別能力相對較弱,欠缺基礎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不法網貸機構利用這些弱點,有的在簽訂合同時書面金額遠高于學生實際到手金額,有的誘騙學生在空白合同上簽字,之后隨意填寫不利于學生的條款。不法網貸機構還以“無抵押、高額度、低利率”為噱頭,故意降低門檻、通過誘導性營銷,誘導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盲目借貸。部分學生因無力償還債務而遭受非法催收。
面對非法“校園貸”入侵校園,需要多方發力共同當好校園金融安全的“守門人”。
各大高校應加大校園網絡信息安全建設,在校園內過濾非法廣告;建立網絡安全預警機制,暢通反饋溝通渠道,及時有效掌握校園網絡信息狀況,增加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網絡的監控,凈化校園環境。金融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規范金融市場,加強對大學生金融活動的有效監管。為校園營造一個安全、良好、健康的環境,公安機關需要依法加大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針對大學生群體以金融詐騙形式實施的犯罪活動,建設防范和處置金融詐騙的專業化團隊。
堵住偏門的同時需要開正門。更多金融機構需要根據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償債能力等,積極針對大學生消費、創業及培訓等合理需求推出規范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廣大學生應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大學生應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量入為出,合理規劃日常開銷,避免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如確有資金需求,需要事先與父母溝通,認真評估自身還款能力,向學校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等,或通過正規持牌金融機構咨詢辦理業務。
大學生在申請貸款前務必仔細閱讀合同內容,明確貸款的額度、利率、還款方式等重要信息,確保合同條款合法、合理。若不慎遭遇非法“校園貸”侵害,一定要保持冷靜,立即報警,及時向家長和老師說明情況,留存借款合同、轉賬記錄、催收信息等相關證據,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