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三明11月6日電 (雷朝良)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于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開幕。來自臺灣的400余位嘉賓與會,共同探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制。
11月6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在福建三明開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本屆論壇以“致力鄉村發展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旨,以“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為主題,匯聚兩岸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與實踐團隊,圍繞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鄉村治理創新、產業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作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正成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熱土。數據顯示,三明市已累計引進30支臺灣團隊、80余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深入鄉村開展“陪護式”服務,成功打造三元區、泰寧縣等11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鎮、村項目,以及72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陪護式”項目。
三明學院海峽理工學院副教授楊建基認為,傳統村落是文旅融合的“原生文化載體”,其活化質量直接關系到區域文旅的深度與吸引力。他建議推動村落文旅項目從“靜態參觀”向“可體驗、可參與”轉型,既填補“深度文化游”的市場空白,也助力村落文化實現從“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跨越。
11月6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在福建三明開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在福建推動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設計師投身福建鄉村建設。在福州閩清溪源村,臺青王怡雯帶領團隊結合村莊資源,打造了百年油坊研學基地、溪流營地、民宿主題旅游線路等,并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
王怡雯在論壇上表示,古厝是地方文化創生的核心載體,也是在地文化與產業融合的獨特景觀,唯有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脈,才能讓古厝重煥生機,實現永續發展。
本屆論壇將持續至11月9日,期間將舉辦閩臺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暨項目推介會、閩臺社會治理創新智庫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涵蓋產業、文化、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為兩岸基層交流與鄉村融合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