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牛油果成熟期,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鎮芒信村的種植基地里,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我們村的牛油果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人民幣,吸納就近務工1萬多人次。”當地村民介紹。小小牛油果,已成為芒信村的“致富果”“幸福果”。
這顆“幸福果”,也是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成果”。自2021年起,云南在沿邊374個行政村(社區)啟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然而,如何讓“幸福村”變得“更幸福”?近日,云南省政協召開“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打造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升級版”專題協商會,委員、專家齊聚一堂,為建設“升級版”幸福村建言獻策。
完善基礎設施
補齊發展短板
“要想富,先修路;要振興,基礎興。這是我們在調研中最深切的感受。”云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馬文亮說。雖然邊境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但鐵路建設存在短板、沿邊公路通而不暢、水利設施相對滯后等問題依然突出。
對此,馬文亮建議,要繼續爭取政策和資金傾斜,加速沿邊地區鐵路、公路建設,加快構建內暢外聯交通體系,繼續鞏固“四好農村路”成果。
“跨境基礎設施銜接不足,同樣是制約發展的瓶頸。”云南省政協委員、昆明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江以位于中國、老撾邊境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磨憨鎮為例分析道,“這會導致‘境內+境外’產業聯動格局無法實質性落地。”他建議,積極推動南坡跨境隧道建設,爭取納入國家及云南省“十五五”交通規劃,并協調老方加快磨憨—磨丁公路口岸老撾段建設。
在民生設施方面,委員們還建議要進一步完善沿邊村寨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讓“幸福村”真正實現“宜居宜業宜游”。
壯大特色產業
激發內生動力
云南擁有25個口岸、眾多邊境村寨和21個沿邊產業園區,但目前產業結構仍以資源型、原料型為主,單一且附加值不高。
如何破局?云南省政協委員、普洱市孟連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艷萍建議,要充分發揮邊境地區的獨特優勢。“在提高特色農產品及旅游資源知名度和競爭力上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她舉例說,孟連縣的牛油果產業通過創新的“334”利益分配機制(企業占30%,合作社30%,農戶40%)實現三方共贏,模式值得推廣。
文旅融合,也是帶動邊境經濟的重要“幸福引擎”。民進云南省委會常委、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劉麗指出,“中老鐵路沿線旅游產品中,約80%仍為傳統觀光型,與本地特色產業融合度不高。”她建議,可在傣族村寨打造“茶鹽古道”沉浸式體驗項目,聯動老撾豐沙里省建設“中老古茶樹保護園”,并探索“中老班列+跨境電商”模式,培訓邊民開展直播帶貨,讓邊境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動能。
云南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云南省委會副主委王智勇則從產業鏈角度提出建議。他認為,要重點引入產業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打造一批跨境農業、跨境電商、跨境金融等多元化產業集群。
加強文化建設
促進民族團結
幸福,不僅是看得見的公路和產業,更是民族團結、生活安寧與心靈富足的總和。
1884年苗族項崇周領導的中越邊境各族人民反法斗爭,1911年傈僳族勒墨奪帕領導的片馬抗英斗爭,再到1934年至1960年班洪、班老佤族抗英護地斗爭……在云南邊境線上,各族人民共同愛邊護邊守邊的光輝事跡源遠流長。
“這些歷史事件分布在漢文史籍中,也載于各民族文獻、口述史和歷史記憶中,但還沒有得到系統整理和利用。”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孫俊指出。他建議,創建一批愛邊護邊守邊主題民族團結園,推出系統的云南愛邊護邊守邊史料體系、知識體系和理論成果。
云南省政協委員、安寧市職業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白惠蓮建議因地制宜創新文化載體:在多民族聚居村可借鑒“民族團結驛站”建設,在鄉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設置共同歷史文化展區;在民族文化豐富地區可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并通過“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融入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
民革云南省委會副主委李廣良認為,要創新宣傳與反饋機制。“建議緊扣主線和‘五個認同’,生動留存并強化邊民對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歷史記憶。”他表示,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今昔對比融入村史館,綜合存留這段珍貴的歷史。(完)(《中國新聞》報 尹李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