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11月8日電 題:臺青“小白鶴”歸巢記:在志愿服務中凸顯“交融與共鳴”
作者 朱瑩 吳思瑜
初冬時節,候鳥“歸來”。每年這個時候,臺青許開展日程表總是排得很滿:組織候鳥知識宣傳、籌備即將到來的鄱陽湖國際觀鳥季志愿服務……
許開展1999年出生于臺灣新竹,2018年來到南昌念大學。畢業后,他于2023年加入南昌高新區小白鶴青年志愿者協會,是南昌市目前為數不多的專職從事青年志愿服務的臺胞之一。穿著大地色馬甲,戴著黑框眼鏡,手上拿著本子或物料,他的身影常在周末出現在濕地公園、候鳥保護區。
圖為許開展在南昌艾溪湖濕地公園進行候鳥觀察監測。吳思瑜 攝在江西南昌艾溪湖濕地公園候鳥樂園,穿過水杉林,臺青許開展和同伴乘上船后,開始觀測記錄候鳥的活動規律、行為動向。談及鄱陽湖候鳥,他如數家珍:“公園里常年棲息著大雁、天鵝等。每年這個時候,越冬候鳥也會在此停歇、覓食。”
而起初,他對志愿者的印象僅是“協助交通”“公益宣傳”,“臺灣的阿里山也有一些生態類的志愿服務,但我沒有參與”。
“兩年前在艾溪湖濕地公園游玩時,協會正在進行‘保護母親河’的志愿活動,有水質監測、飛行器游戲、大轉盤互動、無人機檢測等形式,感覺很有趣。但我在旁邊看著覺得很疑惑,為什么叫‘小白鶴’?為什么志愿者不是紅色馬甲?后來才知道,白鶴是江西省‘省鳥’,穿大地色馬甲是避免紅色衣服驚擾候鳥。”許開展說。
他說,協會平均年齡25.81歲,志愿服務大多辛苦而枯燥,但大家都樂在其中,“回家后沒多久,我遞交了青年志愿者入職申請,希望能一直和年輕人做有意義的事。”
圖為許開展在南昌艾溪湖濕地公園開展候鳥知識科普活動。吳思瑜 攝保護鄱陽湖、守護候鳥、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為重大賽會服務……截至目前,許開展參與了約150場志愿服務活動,并在一次次服務中刷新了對公益的認知。
毗鄰鄱陽湖畔的白鶴小鎮,是環鄱陽湖區域白鶴數量最多、觀賞距離最近的觀鳥點,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到此觀鳥。“很多臺灣的親友很難想象,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泥濘灘涂。”許開展說。
白鶴小鎮地處鄱陽湖畔,保護力量相對薄弱,村民對魚類鳥類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也一知半解,該協會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小白鶴”團隊,開展公益巡講、科普活動,與村民共同守護這片“生態寶藏”。
圖為許開展在南昌飛行大會提供志愿服務。吳敏 攝秋去冬來,四季輪轉,候鳥遷徙、在鄱陽湖繁育新生,許開展也已在南昌扎根、成家。在他看來,志愿服務與社會發展共生,更凸顯“交融與共鳴”。他的公益活動、候鳥保護“日志”已然成了一個小窗口,不少臺灣民眾得以從中了解江西、了解南昌、了解鄱陽湖生態的真實面貌。
他用“遷徙”“歸巢”形容兩岸青年,“我們計劃邀請臺灣的志愿者協會來南昌參訪交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臺青亦大有可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