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保定11月16日電 (趙丹媚 呂子豪)第三屆“長城之約”全球推廣活動暨世界文化遺產對話15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啟幕。
本次活動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保定市人民政府、中國長城旅游市場推廣聯盟主辦,中國新聞社河北分社、中國新聞社北京分社、中共保定市委宣傳部、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淶源縣人民政府承辦。“長城之約”系列活動自創辦以來,相繼走進秦皇島、承德、保定等地,圍繞“文明互鑒、全球對話”的主題,搭建起國際交流平臺,活動也從最初的理念探索,到如今漸成品牌,成果豐碩。
11月15日,圓桌對話活動現場。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作為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也見證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河北是長城資源大省,保存有從戰國至明代等多個歷史時期的長城遺存,是中國長城保存最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區段,也是見證長城精神、展示長城文化的重要區域。其中,淶源境內明長城遺存豐富,是全國境內長城最長的縣之一。
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常斌在致辭中表示,這場“長城之約”活動,既是致敬歷史文明,更是續寫時代新篇,在傳承與創新的交融中、在責任與使命的接力中,讓古老長城異彩常放。他倡議要以保護為基,守好千年遺產,以傳承為要,賡續文化魂脈,以發展為翼,釋放時代價值。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讓凝聚民魂、傳承文脈的長城滋潤人心、走向世界。
中國新聞社黨委書記、社長陳陸軍表示,長城既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情感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在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在全球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要深入挖掘長城文化中蘊含的和平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長城為題,共同講好不同國家之間人類偉大文化遺產的交流故事。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趙兵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標識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是河北驕傲的歷史文化名片,河北境內的長城資源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近年來,河北大力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推動長城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保定市委副書記、市長閆繼紅說,近年來,保定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雄安新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并舉,扎實做好長城保護,系統推進古城保護更新,積極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新路徑。誠摯邀請各界人士共同講述長城故事、傳播保定聲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利用貢獻智慧和力量。
11月15日,在主題推介環節,演員張曉龍(右二)以“徐霞客”的形象現身,與長城保護員、推介人互動。 中新網記者 翟羽佳 攝在主題推介環節,演員張曉龍以“徐霞客”的形象現身,與長城保護員、推介人互動,以情景演繹的形式講述了河北長城保護故事,并對河北文旅資源進行了推介。在主旨分享環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黨安榮、波蘭籍媒體策劃人Justyna Szpakowska(翠花)等嘉賓圍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長城影像表達與國際傳播等主題進行了分享。
圓桌對話環節由《中國長城志》總主編董耀會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所長田林、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部主任潮洛檬、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程瑞芳、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副教授史志林、長城保護員李勇等專家學者與一線工作者,圍繞長城敘事創新、世界文化遺產“破圈”傳播及構建吸引全球游客特別是“Z世代”群體等議題展開了討論,為長城的保護發展與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11月15日,波蘭籍媒體策劃人Justyna Szpakowska(翠花)在活動現場做主旨分享。 中新網記者 韓冰 攝會前,與會嘉賓參觀了“長城之約”·2025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攝影大展。此次展覽共征集到作品約2200組,圖片3500張,并在現場展出典藏作品4幅、入展作品102幅,旨在通過攝影作品展示和反映長城不同年代的風貌,以及長城等線性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成果。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長城之約”主題分享會,多位專家學者與一線工作者圍繞“長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歷史紐帶到精神家園”主題進行分享。
“長城之約”中外攝影師文明印記探尋之旅活動也于當日啟動,來自中國、英國、也門、美國、希臘等國家的知名攝影師將走進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以及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等地進行采拍,用鏡頭記錄與展現長城沿線自然與人文風貌以及現代工業文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