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如何體現中西?
——專訪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冬冬
作者 裴心語
“文明的對話 生命的問答——徐冬冬二十四節氣抽象繪畫學術展”日前在中國美術館落幕。展覽核心展品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冬冬創作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該組作品將“氣”“陰陽”等中國哲學概念轉化為視覺語言,探討生命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永恒命題。
作為中國抽象繪畫流派的問道者,徐冬冬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如何在紙墨間探求抽象語言,以及人與宇宙的和諧之道。
2025年10月25日-11月6日,“文明的對話 生命的問答——徐冬冬二十四節氣抽象繪畫學術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中新社記者 李國慶 攝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作品為何選擇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抽象畫派融合?
徐冬冬:我致力于建立的,不僅是一種繪畫流派,更是一種中國式的抽象思維方式。《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絕非簡單地圖解傳統文化,而是在建立抽象繪畫的思維語言基礎上,進入抽象繪畫的悟“道”境界。
這種思維方式,是中國抽象繪畫成立的根基,其前提是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們的宇宙中,強調陰陽兩氣的平衡、平等,不只人類,一花一草皆具生命,皆應平等對待。
這種平等觀,也體現在各種政策中,例如,先富帶動后富,要幫助落后的地區、人群,乃至國家。繪畫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大我”的追求,而非局限于“小我”。人類在宇宙中是“小我”,但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走向的是人類共通的“大我”。這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中國抽象繪畫所要聲張的精神高度。
更進一步說,這種融合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就像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后又與理學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我們今天所做的,正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抽象思維基因,與西方科技的抽象邏輯相融合,這是一場文化實驗,我們應敞開胸懷,將外來思維吸收轉化為自身文化的組成部分。
2025年10月25日,畫家徐冬冬(左)向參觀者們講解畫作背后的故事。中新社記者 李國慶 攝中新社記者:東西方抽象藝術的差異是什么?您的作品中如何體現“中國性”?
徐冬冬:東西方抽象藝術的根本差異,源于文化基因的不同。西方抽象藝術傾向以人為中心的“利己主義”,注重個人情緒的宣泄;中國抽象藝術關注天、地、人和諧,強調“天人合一”,具有鮮明的利他性。
在中國“進入”世界的過程中,“天人合一”理論非常重要,它強調建立宇宙間的平衡、平等。具體到創作中,傳統繪畫多描繪物象的外形,即佛學所說的“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講的是生命的問答,它表達萬物內在的、看不見的“空”,即生命的本質。
這套作品引入了中國哲學中“氣”的概念。“氣學”是理學主要流派之一,認為宇宙萬物由“氣”組成。我將“氣”轉化為具體的畫面語言——陽氣來自太陽,陰氣來自季風,畫面不是靠預設的構圖推動,而是靠“氣”的自然流動貫通始終。每組作品氣息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節氣表達。
作品中重構了“真善美”的體系:真,是生命的真實——細胞生滅,是“氣”,是“空”;善,是知善知惡、揚善去惡;美,不是模仿技術或外在標準,而是健康、和諧的氣息流露。
在技法層面,將春露、夏雨、秋沙、冬雪等自然之物入畫,讓藝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天、地、人融合的境界。作品中呈現出的紋路肌理,不是刻意設計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藝術效果。這種創作方式讓藝術回歸到與自然同步呼吸的本真狀態。
參觀者們在展廳內欣賞展出的畫作。中新社記者 李國慶 攝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傳統文脈的當代表達?在讓中華文化通過藝術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這套作品能給年輕藝術家哪些啟示?
徐冬冬:一幅好的繪畫,不是教導別人這是什么,而是讓不同的觀者在豐富的想象中受到啟發,各得其所。它應讓人感受自由的張力,也能讓人體會大自然的魅力。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證明了從中國本土哲學中也可以“長出”現代主義。過去,現代主義的定義權掌握在西方手中,這套作品將中華傳統文化用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呈現,正是建立自身現代性范式的一種努力。
中華文化向來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今天,在AI等技術變革的時代,不少人擔憂科技反噬人類。此時,中華文化中的生命觀、善惡觀、宇宙觀,或許正是未來世界需要的良藥。我們要建立的,不僅是一種繪畫語言,更是讓中國的真善美,為人類文明作出新貢獻。
令我感動的是,展覽期間,有觀眾告訴我,她是單親媽媽,看了我的畫,找到了力量。我從未預設過繪畫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讓我確信,藝術真正動人的,不是技巧,而是它對生命本質的觸及。
我們應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從中國哲學、本土文化中汲取養分,與西方文化有機融合,產生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這條路很長,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完)
受訪者簡介:
徐冬冬。受訪者供圖徐冬冬,字苦藤,號寄人籬下人。195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寧波鎮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當代中國抽象藝術的探索者與開拓者。他提出“畫畫不是目的,問道才是根本”的創作理念和“心造境”的藝術思想,以“心”入畫,探求人與宇宙的和諧關系和建立中國式的抽象邏輯思維語言,并從本土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中生長出具有現代性的抽象范式,從而為構建中國自主的科學體系與工業化、城市化提供底層的抽象邏輯思維支撐和文化原動力。《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是體現其中國現代抽象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