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11月18日電 題:博物館國際合作的新愿景是什么樣?
——專訪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館長蘇帕萬·農努
中新社記者 丁思
博物館被譽為“立體百科全書”,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作為民間外交的一個組成部分,博物館領域的合作可為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開辟有效途徑。
如今,博物館在促進國際理解、搭建文明交流橋梁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博物館又該如何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未來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館長蘇帕萬·農努(Suppawan Nongnut)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博物館發揮著怎樣的社會功能,肩負著哪些責任?
蘇帕萬·農努:博物館不僅是充滿文物的建筑,它們更是一座橋梁,是過去的智慧與當下的問題相互碰撞,并激發出對未來構想的活躍空間。作為東南亞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曼谷國立博物館位于泰國首都的心臟地帶。長期以來,它一直是人們了解該地區古代王國,如阿瑜陀耶、素可泰、蘭納,以及這些王國與印度、中國、歐洲等文化之間聯系的重要窗口。除了保存泰國的文化遺產,曼谷國立博物館還成為國際合作的中心。
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王室圣車(勝利戰車)”。(資料圖)受訪者供圖可以發現,博物館的在地化社教功能越來越凸顯。對于泰國本地人而言,博物館已成為當地教育和社區功能的“第二課堂”。在每年泰國傳統新年宋干節期間,我們會在博物館免費舉行一些趣味活動,激發民眾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博物館,了解泰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特別是針對小朋友,我們安排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團隊,引導孩子們參觀博物館,帶著他們看圖片、聽故事,而不是生硬地說教。
另外,逛博物館已成為泰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成了“我們共同的博物館”,如同公共空間一般,大家把博物館當作可以散步、聊天、約會、參觀的場所。尤其是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基本上每天都會來博物館走走看看,討論交流。
博物館在國際間交流方面的作用也日趨重要。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博物館走向世界,如何與世界對話,怎樣讓泰國文化為世界所了解,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博物館專門設置了針對外國觀眾的志愿者崗位,志愿者會生動地向外國游客講述泰國的歷史文化,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地“走出去”。
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館內一處臨時性展覽,介紹泰國歷史。(資料圖)受訪者供圖中新社記者:近年來,曼谷國立博物館在“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開展了哪些國際交流合作?
蘇帕萬·農努:近年來,曼谷國立博物館與中國、法國、日本等國的機構聯合舉辦展覽,通過文物展示了古代人們從地方到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例如海上與陸地貿易,借此揭示了泰國與世界幾個世紀的文化交流。這些合作項目不僅聚焦于展品本身,更注重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敘事基礎上的合作關系。
在“引進來”方面,我們在曼谷舉辦了多個展覽。2018年2月展出了“日本藝術的歷史:生活與信仰”;2019年9月展出了“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與兵馬俑”;2018年12月展出了“從婆羅多到素萬那普的佛教形象”;2022年9月展出了“世界貿易和文化中日泰陶瓷關系的無盡史詩”。
在“走出去”方面,今年是泰中建交50周年,我們計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精心挑選150件泰國的展品運至北京,通過這些作品講述泰國民眾的故事,以及泰國與中國交流交往的故事。
2019年9月,《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與兵馬俑》展覽在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展出,蘇帕萬·農努正在為觀眾講解。(資料圖)受訪者供圖中新社記者: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于博物館國際合作的新愿景,您認為未來將走向何方?
蘇帕萬·農努:首先,我們必須積極擁抱數字外交。虛擬展覽和共享數據庫能夠讓肯尼亞內羅畢的學生探索泰國雕塑,或讓羅馬的策展人研究印度尼西亞蠟染。讓我們建設一條“數字絲綢之路”,將世界各地的藏品連接在一個全球知識共享和訪問網絡之中。
其次,我們必須重視對青年和教育的投資。為年輕策展人提供交流項目,開展合作研究計劃,設立跨文化獎學金等等,這些舉措能夠播下長期理解的種子。試想,如果每個大型博物館,都有一位來自世界另一端的年輕策展人代表,我們的視野將變得多么豐富。
第三,我們必須在全球論壇上發出統一且有力的聲音。博物館必須倡導和平、跨文化尊重的理念,并致力于保護那些在戰爭、氣候變化和人為忽視中受威脅的文化遺產。同時,我們需要支持社區,幫助他們提高國際化知識,幫助他們創造收入,支持社區的可持續共存。
2025年5月30日,第四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在中國甘肅敦煌舉行,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館長蘇帕萬·農努受邀參加相關論壇并發言。受訪者供圖中新社記者:博物館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更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未來,我們如何攜手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蘇帕萬·農努:我不僅是泰國博物館界的代表,更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守護者。這種遺產超越了國界、語言和時間本身。當下,博物館機構擁有獨特的機遇和重大的責任,我們有能力成為團結、對話和希望的象征。
博物館承載著人類共享的遺產,守護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館內的許多藏品都講述著跨越不同大陸的故事。一尊雕像、一份手稿或一件陶器,都可能代表著多個文明在貿易、信仰和工藝等方面的交融。這種相互聯系時刻提醒著我們:文化遺產并非某一個國家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因此,國際合作必須突破借展和展覽的傳統范疇。它還應涵蓋道德責任,比如在文物來源追溯方面保持透明度,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歸還承諾,以及為文化遺產面臨風險的地區提供能力建設支持。
在曼谷,我們已看到這一原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我們的博物館與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等鄰近國家合作開展了保護培訓項目。這些舉措并非只是一個博物館幫助另一個博物館,而是我們共同努力、相互協作,保護一個共享的文化生態系統。
秉承曼谷國立博物館的宗旨,在那里,泰國歷史與世界相遇,世界與泰國文化交匯,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一種新型外交的推動者。這種外交不是寫在條約上的,而是刻在石頭上,畫在畫布上,在代代相傳的故事中。通過博物館,我們能夠攜手共建一個真正的文明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博物館不是一個被動的歷史信息倉庫,而是一個活躍的人類共同文明的燈塔。
讓我們來想象一個未來,在那里,沒有一個孩子會將另一種文化視為外國文化。讓我們一起建設這樣的博物館,它們不再孤立發聲,而是和諧共鳴。它們讓歷史連接我們,當下召喚我們,未來期待我們。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景,是我們凝聚的勇氣,也是我們持久合作的目標。(完)
受訪者簡介:
蘇帕萬·農努。受訪者供圖蘇帕萬·農努(Suppawan Nongnut),現任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館長。她畢業于泰國藝術大學(2000年)和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2015年)。她對古代武器、中泰藝術、古代技術和圖像學很感興趣,目前正在進行研究和開發,將其學術工作擴展到教育服務,通過藝術玩具搭建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