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 鄧 馬澤平
中國西部有兩個“柴達木”,一個是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另一個是鎮安縣西部柴坪、達仁、木王三鎮的簡稱。賈島《題安業縣》寫道:“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就是“柴達木”地區的生動寫照。上世紀90年代初,“柴達木”地區曾為商洛“依山致富”方針提供過重要借鑒。今天,在新一輪精準扶貧起步的時候,我們再次將視線投向這片神奇的山地……
整村推進 日新月異蘭家坡
盛夏時節,郁郁蔥蔥的蘭家坡上,白墻青瓦的陜南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果林下,通暢的水泥路戶戶相連,鳥鳴雞叫此起彼伏……站在鎮安縣最西部達仁鎮蘭家坡山頂俯視獅子口村,眼前一派和諧的農家田園風光。很難想象20年前,這里曾經是“半山腰上黃土坡,石板土房坡跟座,雨天出門兩腿泥,東西來回靠背馱”的景象。
沿著水泥路走進獅子口村二組,路旁的桃樹濃蔭蔽路。沒走多遠,就來到了村民蘭金柱的院落,但見主房廚衛錯落有致,屋內空調、冰箱、寬屏電視、太陽能熱水器等現代家電一應俱全。
58歲的蘭金柱,家有六口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幾年前,蘭金柱種植了1000多棵桃樹,由于交通不便,效益不好。“道路交通扼住了蘭家坡幾代人的致富咽喉,在泥巴小路上,不帶行李步行到鎮上都得40分鐘,更不用說背瓜果賣了。”蘭金柱告訴記者:“后來村里通過扶貧專項資金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騎摩托車只用十分鐘就到了鎮上,果園才真的成了搖錢樹。”
路修通了,村上又從7公里外接通了自來水,蘭家坡的群眾看到了新的致富希望。蘭金柱介紹說,在鎮上組織的科技扶貧培訓會上,他學到了大棚蔬菜的種植,建起了西瓜大棚和反季節蔬菜大棚。“我這棚架都是上面扶貧資助的,你看我們這里晝夜溫差大,西瓜雖不大,甜得很,當地群眾都喜歡吃,再過幾天這棚瓜熟了,保守算賣5000元錢沒問題。”老蘭在果林下還套種甘蔗,再自釀些甘蔗酒,利用酒糟養豬,一年純收入超過5萬元。
在蘭家坡,和蘭金柱一樣利用農業產業致富的群眾不在少數。退耕還林之后,段家喜養了500只布爾山羊,去年純收入4萬元;梅子嶺板栗合作社種植大戶李先德年純收入3.5萬元;茶葉大戶姜正文今年茶園收入3萬元……
一個曾經既不通路、還缺水,差點要整村搬遷的村子,不長時間就綻放了活力,獅子口村是怎樣做到的?村文書姜正文給我們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你放眼看我們這真找不到一處平地,學校沒有像樣的操場,籃球一滾就到達仁河里去了。但是這里土壤好、向陽,很適宜農作物生長。”起初考慮整村搬遷,搬出去的話,政府補助幾萬元,自己還得籌出十幾萬元。錢從哪來?農民沒有一點土地怎么生活?上級扶貧部門通過和群眾座談,了解到獅子口村的具體情況后,就在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精細化扶貧,改進了過去救濟式漫灌式的傳統扶貧,也算是精準扶貧的早期探索。
整村推進讓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扶貧項目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村民的產業致富積極性十分高漲。目前,蘭家坡村284戶1017人,發展高產茶園300畝、核桃示范園200畝、板栗3000畝、魔芋500多畝,還有了板栗、茶葉、養羊合作社。
持續扶貧 崛起產業致富村
行走在“柴達木”三鎮之間,峰巒層疊,溝壑縱橫,河谷深窄,道路崎嶇,偶爾出現的小集鎮,要么是農民從懸崖上摳出來的“巴掌大”平地,要么是從改河工程而來。
惡劣的自然環境,再加部分群眾信心不足,開展扶貧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九幾年,我響應鄉上號召種植桔梗,結果桔梗豐收后沒有人來收,只能扔在田埂上爛掉。2000年初,上面讓家家戶戶種黃姜,最后也沒人要,我種的幾畝黃姜堆在樓上長成蟲串串后才倒掉。現在黃姜價格好些了,卻一點也沒有了。”松柏村一組馬先民提起過去幾次產業扶貧經歷,傷痛還歷歷在目。
當時,達仁鎮象元村并沒有聞風跟進,干部群眾集中精力,瞄準茶葉做產業,不僅擺脫了貧困帽子,還成了遠近有名的小康示范村,成了“柴達木”甚至是商洛的反貧困樣板。如今,象元村茶園面積逾萬畝,村民七成以上收入來自茶葉,去年人均收入接近萬元。
其實,象園村茶葉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上開始引進茶葉種植,八九十年代,當地政府以茶葉為龍頭,聘請江蘇技術員進村指導茶葉種植科管。近幾年,一些問題不斷顯現:茶樹老化,產量很低;茶園缺水,導致茶樹減產、旱死;茶葉上山了,但是茶農卻下山了,產業路通不了;茶園興起來,老百姓還擔心賣不出去……
“要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必須改進過去“壘大戶”“路邊花”式扶貧,要出實招,辦實事,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制滴灌扶貧模式。”記者采訪當日,現場參與修建象元村至安康紫荊鎮產業路的達仁鎮一名干部如是說。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入村干部了解到當地群眾修路訴求,發現這條路通后,既可解決茶葉下山難,又能在采茶期引進安康市的勞動力,所以鎮村立馬組織開工修路,現在工程即將竣工。“老百姓是脫貧的主體,扶貧要圍繞他們轉,激發他們的創業激情。”這名干部說道:“在象元村扶貧上,老百姓缺什么,我們就扶什么,老百姓擔心什么,我們就解決什么。”
為了把準需求脈,不讓扶貧“脫靶”,扶貧部門多次深入村組了解情況。茶農沒技術,縣扶貧局出資定期組織茶農開展技能培訓;茶農希望改善茶園水、路問題,扶貧資金就向產業道路和灌溉設施建設傾斜;為了提高茶農低產茶園改造的積極性,扶貧部門為每畝茶園補助100元;成立茶葉公司、合作社、茶葉協會,實行“種植-采摘-銷售”一條龍服務,解決茶葉銷售后顧之憂;長期聘請移民搬遷戶到茶葉公司打工,解決群眾就業問題……
“以前村里一半都是貧困戶,‘用錢靠救濟,吃糧靠補助’。現在山變美了,人變富了。”象元村黨支部書記黃正林介紹說,全村313戶居民,存款20萬元以上10多戶,10萬元左右的40多戶,5萬元左右的50多戶,3萬元左右的120多戶,戶均存款3萬元。95戶貧困戶中30多戶通過茶葉產業圓了致富夢。
依靠發展茶葉產業,象元村群眾一天比一天富裕。村民張富春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張富春的家住在山垴上,三間石板房,出門不見路,生活相當窘迫。如今,張富春在修建了漂亮的小洋樓,室內裝飾精美,出門自己開車,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戶。“這幾年還多靠了上級政府大力扶持茶葉產業,我自己的加上租來的茶園就有200畝,一年不出門就能掙上幾十萬元。”張富春笑著說。
在持續化、精細化、滴灌式扶貧,“柴達木”深山中涌現了栗札坪旅游重點村、安坪村板栗重點村、五一村蠶桑重點村、蒿坪村烤煙重點村、朝陽村魔芋重點村、勝坪村豬苓重點村等一系列產業大村。
精準扶貧 打通“最后一公里”
貧困地區發展終究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沒有經濟上的穩定來源,發展便很難有持續性。減貧脫貧,關鍵還在產業,但是產業要做強做大,關鍵要靠政府轉變服務職能。
初夏的木王鎮朝陽村,山上一望無際的核桃林掛著青果子,林下綠油油的魔芋禾鋪滿山坡,梯田邊一行行碧綠的桑樹整齊地延伸到遠方。在漂亮的移民新村里,村黨支部書記沈道方介紹說,幾年前,村上建起移民新村,主要靠勞務輸出脫貧致富。實行整村推進項目后,扶貧部門發現這里土壤適宜種植魔芋,于是就引導村民以核桃、魔芋為主導產業,輔助蠶桑和豬苓種植。現在,朝陽村75%的經濟收入來自農業產業,僅魔芋產業一項就占到四成以上,勞務收入只占25%。
據沈道方介紹,其實群眾最先對種魔芋還是有顧慮的,擔心魔芋發展起來了,東西多了沒人要。村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鎮安縣魔芋龍頭企業雪櫻花公司和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公司上門收購,確保銷售渠道暢通,公司和合作社還定期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扶貧和信息扶貧,確保種植戶能致富。正是這樣,該村魔芋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很多在外打工的看到家門口就能致富,也紛紛回鄉發展農業產業。
談起朝陽村魔芋產業的發展壯大,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研究的市扶貧局調研員任杰表示,那是市場對接到位、政府服務跟上集中體現。“精準扶貧重在‘準’、貴在‘精’、落在‘效’。說直白些,就是政府部門要切實轉變作風,撲下身子搞好服務。扶持發展產業,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上馬,項目一小車,市場不對接,導致產業前邊扶后邊倒,多少年也形不成一個像樣的產業。必須一村或一鎮突出一項產業,實行產、供、銷一條龍,從一家一戶的產品生產到以村鎮為中心的產品聚散,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專業品牌。政府部門的規劃布局和系統服務很關鍵,把商洛的綠色農業組成一個有機的循環產業鏈,才能支撐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曾多年關注和研究扶貧工作的潘凌烊教授認為,以往發展產業,政府只注重生產主體的扶持和發展,忽視了服務主體的扶持和發展,產業扶貧單腿跳。現在實行精準扶貧,政府要重在服務上做文章,搭建平臺,整合信息,培育主體,健全網絡,真正建立起一頭連接市場、一頭連接生產農戶的服務網絡渠道,確保產品銷售渠道暢通,老百姓一家一戶的分散式生產就會自然沿著這個渠道形成洪流式的專業化產業,那么產業化的發展就會由單腿跳變為雙腿跑,從而步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李克強總理今年1月在陜南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我們要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作為西部欠發達山區的商洛,扶貧開發走過了艱苦探索的道路,面對新一輪精準扶貧,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獅子口、栗札坪、象元、朝陽等一大批村子在精準扶貧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更多人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