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洛市委書記 胡潤澤
商洛市人民政府市長 陳 俊
今天是我國首個“扶貧日”,也是第22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國務院決定從今年起,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這一決定,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格外關心,對于宣傳黨和政府扶貧開發方針政策、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動員全社會力量繼續向貧困宣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洛是革命老區,也是全國少有、全省唯一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七縣區均屬國家級貧困縣和秦巴山特困片區縣,截至目前全市仍有64萬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32.7%,扶貧攻堅任務尤為艱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就是要把減少扶貧對象作為首要任務,堅定信心,找準路子,加快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實行精準扶貧”。李克強總理指出,“要繼續向貧困宣戰,絕不讓貧困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這些重要論述,是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堅定不移把扶貧開發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開展“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舉全市之力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
一、把握“四個關鍵”,體現精準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湖南考察時提出,“要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精準扶貧”。這是新時期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方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開展“雙包雙促”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瞄準目標,突出針對性,加強精細化管理,確保各項扶貧政策和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一要精準識別。扶貧開發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有特定的工作對象,瞄準扶貧對象始終是扶貧開發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基礎和前提。主要包括三項重要內容,一是精準地把貧困戶識別出來,二是精準地把貧困原因找出來,三是精準地把扶貧項目選出來。各級各部門要嚴格按照新一輪識別標準、識別程序,公平、公正地把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識別出來,準確鎖定扶貧對象,弄清致貧原因,合理界定貧困類別,并按照市縣鎮三級聯網、實時監控、動態管理的要求,建立戶有卡、村有冊、鎮有簿、縣有庫的貧困人口信息監測管理系統,切實為開展“雙包雙促”、實施精準扶貧打下堅實基礎。
二要精準施策。扶貧對象識別出來以后,根據致貧原因,因村、因戶精準施策,是實現脫貧的關鍵。要堅持以脫貧任務為導向,根據每個村、每個戶的不同情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幫扶計劃,明確扶持項目、資金來源和工作責任,確保按計劃完成脫貧任務。要以現代特色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為載體,不斷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項目,依靠家庭經營增加收入。要以陜南移民搬遷為突破口,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從根本上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要全面核查無依賴力量、無可靠收入、無住房保障的農村“三無”戶,加強“兩項制度銜接”,用足、用活、用好國家各項兜底政策,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三要精準管理。精準管理就是要科學制定幫扶規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時跟蹤監測幫扶情況和實施效果,確保扶貧對象得到有效扶持。要建立項目、資金精準管理機制,著力解決項目、資金指向不準、針對性不強、精準度不高的問題,做到資金分配簡政放權、公開透明,資金使用到村到戶、合理高效,資金監管科學規范、絕對安全。要嚴格落實幫扶責任,如實記錄、填寫“三冊一卡”,公開上墻、接受監督,切實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一支精準扶貧的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脫貧致富責任人,不脫貧不脫鉤。要逐步完善扶貧對象進出的管理機制,充分利用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及時跟蹤監測扶貧對象、扶貧措施和扶貧效果,實現扶貧對象精準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