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婷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作為基礎產業的電力,在我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40年的電力發展歷程,無論是發展速度、發展質量,還是服務水平都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
在改革開放之前,商洛只有洛南衛東和商縣變兩座110千伏變電站,渭南的百花嶺變電站是主供電源,在邊遠山區,基本處于無電狀態。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商洛工業用電量迅速增長尤其是礦山冶煉用電劇增,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突出,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為徹底消除電荒,我市大力發展電力事業,先后實現了鄉鄉通電、村村通電,直至戶戶通電,將現代電力文明之光播撒到了千家萬戶。
建設堅強電網 保障可靠供電
全市六縣一區,主要用電負荷有西康電鐵、西南電鐵、礦山開發及選礦冶煉、城市居民生活用電及地方工農業生產用電等。目前,商洛電網運行變電站共計118座,商洛供電公司運行維護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56座,其中110千伏變電站26座,35千伏變電站30座。
近年來,我市加大電網投資與改造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以保障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可持續的電力供應,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330千伏張村變增容工程和330千伏商州輸變電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完成,陜西東南部電網得到進一步加強,從根本上提高了商洛中、東部電網的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滿足商洛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負荷增長需要。為比亞迪、堯柏龍橋水泥、延長氟硅工業園、丹鳳宏巖礦業等骨干企業和七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
堅持規劃引領,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與商洛市率先簽署《商洛電網建設戰略合作協議》,與7個縣區政府及商丹園區管委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編制完成“十三五”電網規劃及電網發展診斷分析報告,城市配電網規劃首次通過市規委會審查,順利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建成投運了全市首座智能變——110千伏商縣變增容改造等主網工程,全面完成了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以330千伏為主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初步建成,電網保障和支撐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330千伏“米”字形主網架結構已經形成,為供電可靠性提供了堅強保障。110千伏及35千伏骨干網架有力,積極建設智能化電網,采用戶內變電站,減少占地面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提高,設備運行年限和檢修次數大大減少。采用GIS設備,智能變電站在建設與運行管理方面向緊湊化、集成化、模塊化,增強了供電可靠性,解決了商縣變過負荷問題,為后續開發丹南新區、南秦新區和漫川地區提供了電力保障。
智能電能表推廣應用,為用戶提供快捷查詢用電情況、停電前自動提醒等一系列優質服務。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可實現遠程自動抄表,大大提高抄表精確性和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人工抄表誤差并節約人工抄表成本。可以掌握客戶用電信息,第一時間獲取現場故障和異常情況,方便及時搶修,減少停電時間。
構筑安全天網開創安全紀錄
截至2018年9月25日,商洛供電公司實現安全生產4536天,創建公司安全生產最好成績。
嚴格落實各級安全責任。逐級分解量化安全目標和重點任務,逐級制定安全責任清單。強化對安全生產目標與過程的雙重管控和聯責考核,貫徹落實“安全一票否決”機制執行,安全獎勵向生產一線、核心專業、邊遠艱苦地區員工及安全責任大、工作任務重、技術含量高的崗位傾斜。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嚴格責任追究和考核。
持續開展“反違章”工作。嚴格執行國網公司、省公司和公司反違章相關規章制度,常態化開展安全監督檢查,強化現場違章查處力度,實施違章發現、積分、約談、考核全過程管控,建立健全反違章長效機制。嚴格執行省公司“作業安全十條禁令”,大力創建和表彰“無違章現場”“無違章員工”。
強化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強化作業風險辨識,從人身、電網、設備3個維度綜合評價作業內容,預判風險等級,落實預控措施,嚴格執行作業風險等級報備制度。嚴細作業前期準備,開展承載力、管控力分析,執行施工、檢修作業方案和“三措”審批公告公示制度。加強作業現場管控,嚴格執行“兩票三制”、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和“施工標準工藝”,嚴格落實防觸電、防感應電、防高墜、防誤操作等安全技術措施,強化到干部、班組長、“三種人”等關鍵崗位人員現場履職盡責。
深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體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維護、誰負責”的原則,定期開展事故隱患評估定級,分專業編制整改任務書,分層分級跟蹤督辦。深化隱患缺陷一體化管理和安全隱患班組公示制度,嚴格重大隱患“兩單一表”(督辦單、反饋單、管控表)和“一患一檔”,對重點項目和重大隱患實施掛牌督辦,確保隱患100%消除或控制。持之以恒開展變電站防誤閉鎖、電纜溝道、交直流站用系統、開關柜、輸電線路“三跨”和輸變電設施“六防”等重點領域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加強電網安全運行和風險預警管控。科學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完善110千伏及35千伏電網備自投配置,完善技術保障和控制策略,提高電網自愈合能力。貫徹電網風險先“降”再“控”原則,嚴格檢修及施工停電過渡工作開工前電網風險審查,嚴格執行預警審批、執行、報備和反饋制度。構建覆蓋電網運行、基建施工、集體企業等各專業、各層級的安全風險預警管控體系。
強化工程建設安全管控。全面統籌縝密安排全年建設、技改工程停電施工跨越計劃,實施安全質量“大閉環”管理機制,嚴厲查處違反基建“三個十條”施工禁令行為。開展業主、施工、監理項目部標準化達標活動和施工現場安全文明標準化建設及安全質量巡查,規范農網改造工程業主、監理、施工項目部建設和管理,嚴格小型分散施工安全監管,落實施工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網簽”合同要求,嚴格外包隊伍及人員資質審核。
提升質量監管水平和應急綜合處置能力。全面落實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體系規范和“工作手冊”,加快提升用采裝置正確采集率,確保數據傳輸和維護及時準確。開展質量監督管理評價,把好設備入網關。加強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和裝備配置,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和特殊時期的應急值守。提升服務水平實現便捷用電統籌調度資源,推進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建設。不斷完善供電服務快速響應機制,集中調度服務資源,進行統一指揮,快速響應客戶訴求。變革組織體系,構建城鄉一體化服務新模式。推動全能型供電所建設全覆蓋,探索營配融合作用組織方式,建立網格化管理、片區化服務模式,推行臺區經理、分片包干等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供電服務水平,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營配業務融合管控機制。加快實體供電營業廳轉型,全面推進VIP客戶差異化服務。推動各級營業廳的功能向“服務形象展示、新型業務推廣、互動服務體驗”轉變。開展VIP客戶差異化服務工作,推動智慧交通。服務高速公路、城鄉交通電動汽車,建設運行市縣和福銀、滬陜高速公路商洛段充換電實施,搭乘車聯網平臺,將人、車、樁互聯,構建電動汽車互聯網生態圈。推廣“互聯網+營銷服務”,推動服務升級,優化營商環境,展現服務品質。
建設“網上國網”,服務“三個商洛”。大力推行全業務線上辦理、全天候“一站式”服務,做到內外業務“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構建“環節少、時間短、造價低、服務優”的辦電服務新模式,優質高效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依靠“互聯網+”,推動服務升級。應用“掌上電力”手機APP、“電e寶”等線上渠道,滿足群眾足不出戶辦電和交費需求,實現辦電服務常用業務“一次都不跑”,非常用業務“最多跑一次”。
學習張黎明,爭當“電保姆”。進一步學習弘揚時代楷模張黎明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新時代工人階級優秀品格,打造政企客戶經理、臺區客戶經理和營業廳電管家“三支隊伍”,人人爭當“電保姆”,個個服務當先鋒,讓群眾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