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丹鳳縣竹林關鎮竹林關村千畝生態茶園里,晨霧輕籠,茶壟層疊,漫山遍野的墨綠色調,展現出不同于春日的景象。露珠點綴葉間,秋風送來泥土與茶香交融的清新氣息。此時的茶園,正以一派從容之姿,靜候新一輪茶葉的豐收與轉化。
在秦嶺南麓的丹鳳縣,曾依賴經驗種植的傳統茶園如今已換上“科技新裝”。從種質資源保護到智慧種植管理,從精深加工突破到品牌數字賦能,科技正成為丹鳳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讓“一片葉子”真正實現“綠葉生金”。
智慧種植從靠經驗到靠數據
產業振興,良種先行。丹鳳縣依托陜西省茶樹種質資源圃建設,以科技手段系統性保護本土茶種基因庫,已采集本地茶樹種質資源110余份,為品種創新提供了核心素材。在此基礎上,當地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立專家工作站,開展品種改良與新品研發,成功培育出奶白茶、蘭花茶等特色品種,豐富了茶園種植體系。
種植環節的科技革新更讓傳統茶園煥發新生。竹林關村千畝茶園里,1.4萬余個智能噴頭構成的灌溉網絡覆蓋近千畝茶山,“山腳引水—山腰蓄水池—山頂調節池”的三級提水系統,配合智能加壓設備實現精準灌溉,3小時即可澆透500畝地,較傳統方式節省人力30余人,還使春茶產量同比增加5%,收購價每公斤提高6元。
在國家數字種植業創新應用基地,智能傳感與物聯網技術全天候監測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等參數,結合AI技術實現病蟲害預警和水肥精準調控,讓茶樹生長全程可控。這些技術應用不僅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更保障了茶葉品質的穩定性。
科技驅動從喝茶到吃茶用茶
在丹鳳茶產業融合示范園,30條茶多酚提取、茶葉超微粉等深加工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將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夏秋茶轉化為高價值產品。依托溶劑浸提、過濾濃縮、純化結晶等先進工藝,在當地實現茶多酚提取。這些提取物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品等領域,讓茶葉從“飲品”向“用品”跨界延伸。
與此同時,茶葉超微粉技術的突破,進一步拓展了茶食品、茶飲料等深加工領域,構建以名優綠茶為主體,紅茶、黑茶、白茶及超微茶粉為補充的多元化產品體系,拓展保健茶、茶飲料、茶食品等深加工領域,推動產業從“喝茶”向“吃茶用茶”轉型,產業鏈價值得到數倍提升。
科技還讓茶旅融合更具吸引力。毛坪茶園等茶旅綜合體引入數字化體驗系統,游客可通過智能設備了解茶葉生長周期,參與標準化制茶研學活動。數字化管理平臺則實現了茶園觀光、民宿服務、研學體驗的一體化調度,年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讓茶山變成景區,茶農變身文旅從業者。
數字賦能從產出來到賣出去
丹鳳縣以科技為紐帶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建成茶葉技術推廣中心1個,聯合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培訓,已培養國家評茶師、茶藝師200多名,為產業發展注入專業力量。技術人員還定期前往貴州、安徽等地學習先進經驗,將外部技術與本地實際結合,形成可落地的科技解決方案。
品牌建設中,科技成為拓展市場的“利器”。丹鳳縣茶葉電商孵化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精準對接市場訂單,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為茶葉打造“數字身份證”,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數據上鏈存證,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產品源頭。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市的“秦鼎茶葉”展廳,外貿茶加工產業園的精制生產線依托標準化科技工藝,確保出口茶葉品質穩定,讓丹鳳茶香飄向國際市場。
截至目前,科技賦能下的丹鳳茶產業綜合產值已實現突破10億元。從實驗室里的品種培育到茶山上的智能管控,從生產線的工藝革新到市場端的數字賦能,科技正讓丹鳳茶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活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