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非
“家就在基地旁邊,平時種莊稼、照顧孩子,閑了就來打工,既能補貼家用,又不用跑遠路。”10月21日,丹鳳縣花瓶子鎮花中村村民曹曉芳,在陜西金時川食用菌預制菜花瓶子香菇基地里熟練地分揀香菇。在這座占地100畝、擁有100座智能溫控大棚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內,500萬袋香菇菌棒整齊排列,每天都在演繹著“小香菇”帶動大發展的鄉村振興故事。
丹鳳縣香菇產業的崛起,源于丹鳳縣創新推行的“龍頭企業+產業園區+村集體經濟+農戶”四級聯動模式。通過引進陜西金時川等8家行業龍頭企業,丹鳳縣建成3個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園,培育42個香菇專業村,形成了“縣有龍頭、鎮有基地、村有園區、戶有產業”的發展格局。
在產業管理上,丹鳳縣采用“三統一”(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回收)模式,發展186家專業合作社和95個家庭農場,有效降低農戶種植風險。目前,全縣香菇年栽培規模突破1.2億袋,鮮菇產量9.8萬噸,優品率提升至92%以上,產業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
花瓶子鎮蘇河村的產業基地,正是這一模式的生動縮影。3.2萬平方米的智能溫控大棚內,技術員通過手機APP輕點幾下,棚內的溫濕度、光照度等數據便一目了然。“我們采用第六代智能溫控系統,種植人員不用進菇房,就能實現全年無休生產。目前,這里年產香菇500萬袋,帶動600戶農戶就業,年銷售額8000萬元。”負責人沙建軍說。
在距離花瓶子鎮20公里的商鎮北坪現代工業產業園,丹鳳縣香菇精深加工產業園機器轟鳴。12條現代化生產線上,剛采摘的香菇經過清洗、切片、調味等工序,搖身變為香菇醬、即食菌湯、香菇多糖提取物等28種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過去農戶賣鮮菇每公斤僅有6元到10元,如今深加工產品最高可賣到每公斤60元。
產業鏈延伸的同時,丹鳳縣還構建“線上電商+線下商超+外貿出口”立體營銷網絡。不僅入駐“832平臺”、抖音等電商平臺,還組織企業赴南京、西安等地參加出口展銷會,去年電商銷售額1.2億元,出口創匯4000萬元,讓丹鳳香菇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資源循環利用更是產業鏈的一大亮點。菌渣制成有機肥還田,廢菌袋回收再造,形成“基料—鮮菇—有機肥—農作物”的生態閉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丹鳳縣還通過組織鏈、產業鏈、人才鏈“三鏈融合”,為香菇產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在組織保障上,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壯大,花瓶子鎮花中村去年集體總收入39萬多元,其中香菇產業貢獻8萬元,這些資金被用于道路硬化、路燈安裝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里新裝20盞太陽能路燈、新增8個垃圾站,人居環境顯著提升,該村先后獲得市級文明村、一類村及六星級黨組織稱號。
人才支撐同樣關鍵。花瓶子鎮香菇人才工作站每月舉辦“田間課堂”,560名產業技術員通過遠程視頻系統接受專家培訓,內容覆蓋菌種培育到直播帶貨。同時,丹鳳縣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建成菌種研發中心和質量檢測中心,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累計開展培訓32場次,培育直播帶貨新農人286名,為產業發展儲備專業人才。
如今,從無人機鏡頭俯瞰,花瓶子鎮香菇產業園區的大棚與翠綠的秦嶺山脈交相輝映。依托香菇這一支柱產業,丹鳳縣已帶動1.2萬戶農戶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2.5萬元,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