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書在院內建設了豆腐文化館、體驗館,定期向豆腐行業會員及游客宣講豆腐產業文化內涵。

洛南豆腐既藏著秦嶺腹地的風土印記,更鐫刻著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與革新。圖為洛南縣豆腐產業園豆農公司規模化生產豆腐。
10月24日,天剛放亮。洛南縣洛源鎮“洛源老劉家”非遺工坊的燈光已點亮了村口的路。
劉凡蹲在泡豆池邊,指尖拂過一顆顆飽滿的黃豆。這是從附近農戶家收來的新豆,經秦嶺山泉水浸泡了整整10個小時,此時,每一粒都脹得瑩潤發亮。
“石磨磨漿的聲音要輕,節奏要均勻,快了慢了都出不了好味。”他對石磨旁的閔雙霞叮囑道。
像這樣磨豆腐的場景,在洛南已上演了千百年。從戰國孫臏為母制“無骨肉”的傳說,到清乾隆御膳桌上的貢品,再到撐起20.9億元的特色產業,一塊溫潤的洛南豆腐,既藏著秦嶺腹地的風土印記,更鐫刻著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與革新。
從民間傳說到御膳珍品
“水點瓊漿天下奇,火燒豆腐云外香。”在洛南縣豆腐文化館,豆制品行業協會會長王振書輕撫著一塊祖輩留下的老石磨,這里每一件器物都在訴說著洛南豆腐的千年沿革。
關于豆腐的起源,據《本草綱目》記載:“大豆腐之法,始于前漢淮南王劉安。”但洛南民間卻流傳著更早的傳說。戰國時期孫臏為贍養牙口脫落的母親,嘗試用大豆制作“無骨肉”。多次失敗后,卻因龐涓使壞,將發酸的泔水倒入,意外促成豆漿凝結,由此發明豆腐。雖無史料佐證,但這份與孝道相關的傳說,早已融入洛南人的生活肌理——當地至今保留著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祈“多福”的習俗。
真正讓洛南豆腐聲名遠播的,是明清時期的貢品歷史。明朝張御史救災時,百姓以豆腐入膳款待欽差,后傳入宮廷。清乾隆年間,洛南豆腐因“白如玉、滑如脂、香而不膩”被欽點為御膳,從此有了“秦嶺軟白金”的美譽。王振書的家族譜上記載,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就曾為西安府衙專供豆腐干,“每塊一寸見方,鹵制三遍,陰干百日”的規矩代代相傳。如今,洛南豆腐已走向全國,走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餐桌。
洛南豆腐之所以好吃,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地處秦嶺深處的洛南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68.9%的森林覆蓋率涵養出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水,年均11.1℃的氣溫讓本地大豆蛋白質含量高達42%。“別處學不去的,是洛南的好山好水好豆,這是做出洛南好豆腐的關鍵。”王振書說,秦嶺山泉的弱堿性,正是豆腐筋道嫩滑的關鍵。
2017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洛南豆腐”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將這份自然與人文的饋贈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如今在洛南,從選豆到點漿的24道古法工藝,仍在被嚴格遵循。
“老手藝”的新傳人
“剛回來那陣,街坊都笑話我大學生磨豆腐,白讀了書。”在陜西大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劉凡正盯著智能測控儀,80℃正是酸漿點漿的最佳溫度。這位“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談起14年前的選擇,語氣里仍帶著倔強。
2011年,在外打工的劉凡因父親一句“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不能斷”,選擇回到老家,從事豆制品加工。剛進作坊時,還是“石磨+鐵鍋”的老配置,夏天豆腐保質期超不過半天,一天最多做50斤。“守著金飯碗卻要飯吃,這不行。”2012年,他注冊了“洛源老劉家”商標,帶著攢下的積蓄去外地考察現代化生產線,下決心打破傳統工藝的局限。
此后,劉凡掀起了一場“溫柔的革命”:保留石磨磨漿、酸漿點漿的古法,但引入高溫殺菌設備;堅持不添加防腐劑,通過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傳承傳統工藝,又開發了出代餐、餐飲專供等細分產品。“變的是效率,不變的是品質。”他指著原料倉說,這里用的大豆,每批都經過嚴格的指標檢測。
這種“守正創新”讓老手藝煥發新生。2024年底,劉凡的公司年產豆制品350噸,年產值突破800萬元,“洛源老劉家”入選“陜西非遺好物”,還獲得了“商洛老字號”稱號。
在洛南,像劉凡這樣的傳承人還有不少。保安鎮的王洋接手家族作坊后,投資2000萬元建成智能生產線,日產能從300斤躍升至3000斤。同時,還將“百年王家”豆腐宴搬上抖音,教網友做豆腐丸子、豆腐腦,單場直播吸引上萬人觀看。
“祖上14輩豆腐匠,這手藝早融在骨子里了。”在民生食品公司車間里,王振書這位百年王家第15代傳承人深情地說,“讓年輕人親手推推磨,才知道一塊豆腐里藏著多少講究。”目前,洛南縣已認證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成3個非遺工坊,培養技術骨干1200人次。
“小豆腐”撐起大產業
“現在種大豆,一畝地比以前能多掙300多元!”在城關街道小河村的田埂上,村民陳夏記扒開泛黃的大豆葉,露出飽滿的豆莢。他家4畝大豆,今年早早簽了收購協議,“保底價每斤2.8元,不愁賣。”
陳夏記的底氣,來自洛南縣筑牢產業根基的系列舉措。作為“全國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洛南在全縣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2024年優質大豆種植面積8.2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每畝補貼200元,大豆純種每畝補貼150元”,陳夏記算起政策賬,“這就是要讓農民安心種‘金豆子’。”
原料有了保障,生產端的變革隨之而來。在占地3200平方米的洛南縣豆腐產業園,豆制品加工企業及合作社集聚成群,組建洛南豆腐加工銷售運營公司,徹底改變了過去“小作坊散亂差”的局面。“從泡豆到包裝全流程智能操控,損耗率從10%降到3%。”在王振書的生產線旁,自動化分揀設備正將豆腐精準分裝。
產業鏈的延伸讓價值不斷提升。洛南縣探索“政校企”“政企企”協同創新模式,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合作平臺,聯合研發出豆乳、豆蛋白等20多個新品,推動豆腐從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邁進。“別小看一塊豆腐,學問大得很!靠著這些新模式,我們這幾年研發出了10多種產品。”王振書拿起一包小豆干介紹,“這是我們的爆款,銷往南京、上海等地,價格是鮮豆腐的6倍。”
產業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帶動百姓增收。洛南構建起“企業+集體經濟+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目前豆腐產業遍布全縣16個鎮(街道),產業鏈企業超1000家,帶動1.5萬戶農戶4.2萬人增收致富。今年1至9月份,全縣銷售豆制品8.7萬噸、綜合產值20.9億元。王振書的企業優先聘用脫貧戶,300多戶農戶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以前出去打工,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保安鎮三義村的黃長合在產業園包裝車間工作,每月收入穩定。
目前,洛南縣豆腐產業鏈企業已形成“百年王家”“洛源老劉家”等10個特色品牌,并在西安、商州開設31家豆腐體驗店、245家鮮豆腐直營店。“洛南豆腐”品牌逐步享譽關中、陜南,輻射西北,成為秦嶺著名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洛南縣也榮獲“陜西豆腐之鄉”稱號。“這地理標志就是金字招牌!”王振書深有體會。
“老味道”的新表達
“一塊豆腐,藏著洛南的山水與匠心。”在西安市育才路洛味源·洛南豆腐館內,張瑜正在為顧客演示豆腐制作技藝。一盤香氣撲鼻的麻辣豆腐引來路人駐足,“這是秦嶺山泉水做的,您嘗嘗就知道不一樣。”
讓洛南豆腐走出秦嶺,文化賦能是關鍵一招。洛南縣組織豆腐企業多次“出征”西安,在西安掀起了“洛南豆腐熱旋風”,盛大的“洛南豆腐走進西安萬人嗨吃”點燃市民熱情。近年來,先后舉辦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促消費促增收等活動40多場,吸引近500萬人次參與。同時,為年輕群體量身打造《洛南豆腐》主題曲,推出時尚禮包和節日禮券,讓傳統美食變身新潮伴手禮。更令人驚喜的是,洛南豆腐還吸引了瑙魯共和國總統的目光,成為外交場合的“秦嶺名片”。
文化傳承是推動豆腐產業發展的靈魂。“沒有文化內涵,豆腐產業發展就缺少了靈魂。”王振書對豆腐產業發展具有獨到的見解。洛南王家豆腐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目前已傳承了16代。在王振書的豆腐大院內,除豆腐文化館、體驗館外,還建設了豆腐文化墻、“豆腐宴”美食館,另外還開設了“豆腐大講堂”,定期向豆腐行業會員、子女及游客宣講豆腐產業文化內涵。“我認為豆腐文化具有創新、包容、勤勞、誠信等深厚內涵,教育下一代要清白做人、誠信做事。”王振書自豪地說。
非遺傳承與文旅融合的深度碰撞,讓洛南豆腐的文化價值不斷凸顯。四皓街道打造“豆腐一條街”,游客可以品嘗熱豆腐、豆腐干等特色美食。王振書將豆腐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推出“豆腐+研學”體驗游,年接待研學、旅游團隊28個,超3000人次。“洛南豆腐的魂,是山水的饋贈,是匠人的堅守,更是文化的傳承。”王振書的一席話,道出了這份產業的真諦。
“軟白金”的新征程
秋日時節,洛南的豆田迎來豐收,山間的豆香與車間的機器聲交織成希望的樂章。
劉凡的新廠房正在加緊建設,投產后豆腐干年產量將突破500噸;王振書帶著團隊在上海參加食品博覽會,獲得“涼拌豆干金獎”;陳夏記盤算著明年再擴種2畝大豆,“跟著政策走,準沒錯。”
“我的目標是把‘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讓洛南豆腐香飄全國。”劉凡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專利證書。王振書則在琢磨著數字化傳承,“打算建個線上豆腐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這門老手藝。”
從戰國傳說到御膳珍品,從手工作坊到現代產業,洛南豆腐的千年旅程,是一部匠心傳承史,更是一部鄉村振興志。秦嶺的山泉仍在流淌,石磨的轉動從未停歇,當古老技藝遇上現代產業,這枚溫潤的“軟白金”,正在秦嶺腹地書寫著更加動人的新篇章。
正如王振書所說:“一塊豆腐雖小,卻能撐起大民生、帶動大發展,這就是洛南豆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