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李 行)今年以來,商南縣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觀,科學界定自然保護地范圍,優化功能分區,強化保護治理,全力筑牢縣域生態安全屏障。
商南以秦嶺山脈和丹江水系為核心,依托重要山脈、河流水系構建生態廊道,連通重要生態源地,持續開展本土樹種林木栽植和專業養護工作,促進植被擴散演替,逐步恢復森林豐度、郁閉度、群落及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形成兼具防護與景觀雙重功能的森林生態系統。著重加強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實施封山育林、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修復等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綠化行動,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商南大力實施森林撫育、植被恢復等措施,分類分區開展自然保護地修復管護,營造“源廊成網、生境連通”的多功能生態網絡,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加強野外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護管理設施建設,促進自然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能化。目前,全縣自然保護地面積40.7萬畝,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地2處,省級自然保護地2處。
商南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認真開展縣域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縣境內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及分布,建立動植物種群、數量、分布及其生境的資源檔案。完善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支持建設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和觀測樣區,對刺葉櫟、五角楓等古樹名木,斑羚、勺雞、紅嘴藍鵲等國家及省級重點保護野生珍稀動植物,新開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等重點自然保護地及區域內的重點生物類群、生態系統,開展常態化觀測、監測、評價和預警。強化對保護區內黑鸛、金雕、豹、林麝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鳶、紅腹角雉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紅豆杉、野大豆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的保護措施,開展破碎斑塊間廊道建設,為珍稀物種繁衍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