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以代表小組建設提升治理效能
本報通訊員 代緒剛 王 強
近年來,商南縣將代表小組建設作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關鍵抓手,通過優化設置、創新機制、辦好實事,讓代表小組成為聯系群眾的“連心橋”、解決難題的“橋頭堡”,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人大動能。
優化設置:織密全域覆蓋的履職網絡
“代表小組建在哪,履職服務就延伸到哪。”商南縣人大常委會堅持“地域相鄰、行業相近、便于組織、注重實效”原則,統籌代表專業特長、資源優勢與選區分布,構建覆蓋全面、結構優化的履職單元。富水鎮率先試點,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組建13個代表小組,實現代表履職網絡全域覆蓋,茶坊村代表小組便是其中的典型。
該小組整合村黨支部書記、企業界代表、基層村民代表等力量,形成“統籌協調+資源對接+民意收集”的協同團隊。同時創新“線上+線下”雙軌履職模式:線上依托“騰訊為村”搭建“代表小組會客廳”,政策查詢、履職動態、群眾訴求一鍵直達;線下推動代表融入基層治理網格,常態化下沉一線聽民意。截至目前,富水鎮各代表小組累計解決群眾訴求170件,辦結率達98%。
創新機制:構建規范高效的履職體系
制度是履職的保障,創新是效能的引擎。商南縣各代表小組探索形成特色機制,推動代表履職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茶坊村代表小組總結的“1233”工作法廣受認可:以“1”張治理網格融入基層體系,用“2”項議事介入機制變“被動等問題”為“主動找問題”,靠“3”項民情分類措施實現小事“即接即辦”、難事“會辦協調”、特事“遠程服務”,形成問題解決閉環。十里坪鎮、湘河鎮人大主席團健全學習培訓、履職登記、考核激勵制度,紅廟人大代表聯絡站深化“代表+”模式,辦理民生實事8件,帶動32名群眾穩定增收。
縣人大常委會構建“調研—監督—整改—反饋”全鏈條流程。富松路的蛻變堪稱典范:這條全長10.78公里、惠及3個村2200余人的道路,曾因狹窄破損成“煩心路”。代表們連續四年在縣人代會上建言,推動其納入2024年重點項目,今年5月通車后,又通過“云端履職平臺”收集20余條建議,聯動多部門實施入口改線、加裝減速帶等整改,讓“民心路”變身“安心路”。此外,金絲峽鎮臺賬式管理民生實事、過風樓鎮推行票決項目“雙進站”監督、試馬鎮公開年度監督清單,形成各具特色的監督模式。
辦好實事:彰顯為民履職的代表擔當
“代表小組強不強,要看群眾實惠多不多。”商南縣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代表小組成為解決民生難題的“先鋒隊”。桑樹村代表小組視察時發現便民橋存在安全隱患,縣人大代表張良根主動牽頭,憑借工程領域專長籌措10萬元資金,全程參與設計、監督施工,將“憂心橋”改造成“連心橋”。村民劉益琴通過“云端會客廳”反映集中供水不穩問題,小組摸排后發現超出村級解決能力,迅速上報鎮人大,最終協調縣水利部門完成管網改造、設備升級,保障用水安全。湘河鎮人大代表王景云帶領群眾墾荒2000余畝,探索“茶旅+農旅+文旅”融合模式,解決80余人就業問題,發放務工工資190余萬元,讓荒山變“金山”;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黃勇破解山區“取件難”問題,推出“代表牽頭、志愿參與”的“快遞捎帶”模式;縣人大代表吳曉波返鄉創辦社區工廠,解決30余個家庭“家門口”就業問題;縣人大代表魏建成建言保留農村金融網點,服務5個村6800余人;縣人大代表何艷持續推動解決邊遠山區通信信號難題……一件件實事,彰顯著代表小組的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