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記者 肖 云)“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一墩鐵砧,一個風箱火爐、幾把鐵錘,便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叮叮當當”聲中,一把把鍬、耙、犁、鏟、刀等用具便在火光四濺中打造出來。鐵器是農耕時代的產物,隨著城鎮化的日漸發展和機械化的普遍應用,作為主要勞動工具的鐵器退出歷史舞臺,打鐵這門老手藝也面臨失傳。
46歲的蔡干照是柞水縣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鐵匠之一,他的打鐵鋪子在紅巖寺鎮臨河的街面上,是老式的門板房,一眼望進去黑咕隆咚,各種打好、未打好的鐵具雜亂無章地擺放著,打滿歷史的印記。蔡干照告訴記者,打鐵是他家的祖傳老手藝,從爺爺輩(即清光緒年間)就開始打鐵。蔡干照的爺爺是舊社會的生意人,開過染坊、販過漆料,還開了一個打鐵的廠子,雇請了七八個從河南逃荒過來的鐵匠,一天能打七八十件鐵器。那時,鐵具生意很是興隆,除了供應給附近百姓,還請人用擔子挑到柞水縣城、商縣城里賣。蔡干照記得,爺爺到73歲了還在打鐵,解放后,父親繼承了這門手藝,哪個生產隊需要,就把火爐、風箱搬過去做,在耳濡目染中,自己17歲便跟隨父親打鐵,還曾去關中一帶給驢、馬打掌。“但是打鐵并不是那么好學,燒過了容易打散,燒冷了又粘不到一塊去。”蔡干照說,打鐵是個勞力活,要千錘百煉才能成形,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的純手工打鐵已被電錘等部分機械取代,一個鐵匠干的活兒能頂以前的四個,但常年高溫烘烤、鍛造的環境還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以前打鐵生意好,也有人跟我學過,但都是半途而廢,沒有成功。”
打鐵生意在蔡干照手中紅火了10多個年頭,從2008年開始沒落,無奈之下,他學會了給豬看病,在生意冷清時掙個零錢,去年他又自學了刻碑,現在主要指望這個養活家小。蔡干照說,以前一個大隊就有一個打鐵人,家家蓋房都用鋤子挖,鐵器一年能賣出三四千件。現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偶爾來買鐵具的都是些老年人,一年下來零零散散賣不出去多少。“自古以來,打鐵生意是最好的,現在這些都沒有用了。”說到這里,蔡干照的語氣有些許失落,他也知道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行業,但打鐵是祖輩傳下來的家業,做慣了,就不舍得丟掉。“再干十年吧,等我快60歲就不干了,打鐵的家業傳到我這一代應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