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梁村出來,看著新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著人們精神風貌的變化,我們這些城里人真的有些流連忘返了。
讓歷史文化的光芒在這里閃耀
在高壩店鎮高壩街道社區西頭的花園廣場,有一尊大理石雕塑《劉秀與高媽》,說的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欲殺劉秀,劉秀逃之,一路饑渴疲憊,行至草橋關,昏厥在田間犁溝,給丈夫送麥仁粥的高媽看見劉秀,知其落難,便將麥仁粥施劉食之。數年后,劉秀戰勝王莽,建立東漢,稱光武帝。一日忽想起“麥仁粥”,命御廚做粥,劉秀食之,味同嚼蠟,遂殺御廚。之后,換廚做粥亦如此,連殺十八人。有大夫冒死進諫:“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帝因口食殺人,后誰敢為帝做粥耳?”帝曰:“請高媽即可。”數日后,高媽見到光武帝立即跪下,帝對高媽曰:“大恩未報,豈受大禮。”高媽曰:“汝當年饑渴數日,食之當然香甜,今日欲叫我做粥,必須聽我吩咐。”帝允,三日后高媽做好粥,帝連食三碗。高媽笑曰:“饑不擇食,飽不甘味。”帝聞,知己大錯,悔之。光武帝感高媽救命之恩,更名“草草關”為“高媽店”,后世轉音為“高壩店”,此為高壩店名稱來源也。
高壩店,戰國時稱“草橋關”,東漢御名“高媽店”,宋金時屬邊關重鎮,商貿非常發達,之后,因歷史原因,逐漸衰落冷清,到了上世紀中期仍然貧窮不堪。“高壩店,爛豬圈”形象地說明了高壩的生活現狀。又云:當時高壩街道很多人家養豬不蓋圈,每逢集日,人趕集,豬浪街,人碰豬,豬撞人,街道到處是豬糞狗屎,臭氣熏天,故有“爛豬圈”之名。
到了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之后,這種貧困落后面貌到了亟待改變的地步。高壩街道村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首先從治理街道的“臟、亂、差”入手,把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為一項改善村民生活質量、提升村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來抓,成立了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制定了單位包路段、包場院,干部包住戶、包店鋪的崗位責任制,通過“門前四包”,堅持日巡查、周檢查、月評比,持續開展機關單位周五大掃除等活動,影響和帶動了全民性的衛生運動開展。自聯合開展執法以來,累計拆除各類違法違規建筑66處,取締流動攤點、明鍋亮灶51家,規范商戶門頭牌匾80余家,查獲各類交通違法行為100余起,對“弓箭街”實行嚴管街的典型樣板初步形成。
以整治促發展,全力推進街道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幾年來,街道村共投資2600萬元對銀花河兩岸和胡嶺溝河兩岸防洪大堤進行了徹底翻修,筑河堤、建濱河公園、修觀光亭、砌白玉欄桿、栽太陽能燈、改廁。2013年,在北灣新建徽式風格陜南移民搬遷安置房屋1500套,形成了一河兩岸、南北相望的新舊商貿街市。
而今的高壩街道,與昔日相比真是天上人間。站在高壩街道社區辦公大樓腑瞰,清清的銀花河穿村而過,兩岸摟房錯落有致,人們穿著講究,生意興隆,一派和諧幸福的景象。
支部書記劉雙來對我們介紹:“下一步鎮上將斥巨資,挖掘高壩歷史文化內涵,重新打造‘草橋關’和‘高媽店’形象,恢復歷史風貌,把高壩店建設成為‘可憩可居、宜商宜旅’的現代化新型城鎮。”
讓傳統手工作坊在這里盡情演繹
來到鵑嶺村和石橋村,產業發展的熱浪撲面而來。這里是高壩店鎮乃至全縣重點生產涼皮和手工粉條的地方,從業人數達到4500余人,僅此一項主導產業占全村總收入一半以上。石橋村村長韓興平說:“我們這個村專門從事踅皮子的人在30%以上,有的幾代人都在做。像趙水根這戶,從他爺手上就開始踅皮子,到了他手上規模更大,他一年可以做4噸多紅薯淀粉,按13元1斤批發或15元1斤零售,一年毛收入在10萬元以上?,F在樓房蓋了,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日子過得滋潤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