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鎮安縣委、縣政府重磅推出“鎮安真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工程。這一舉措既是主動對接中央高質量發展戰略與國家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的政治擔當,更是破解縣域農特產業發展瓶頸、推動產品“走出去”、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決策,為全縣農特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堅實支撐。
品牌是縣域富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鎮安真味”的打造并非偶然,而是承載著縣域經濟發展的長遠布局。農業品牌建設始終是國家“三農”工作的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品牌的重視逐年升級,從“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到“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政策導向愈發清晰。“鎮安真味”的誕生,正是鎮安縣緊跟國家步伐、踐行農業現代化戰略的具體行動。
鎮安擁有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但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亟待破解的雙重考題。“生態優先、優質優價”成為必然選擇,而品牌則是生態價值轉化的核心橋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質量標準認證與品牌公信力建設,讓“鎮安產”與“高品質”深度綁定,才能實現生態產品的增值溢價,讓綠色資源真正成為富民財富。
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鎮安農業產業長期存在“小、散、弱”的現狀。全縣現有247家食品生產加工主體,數量居全市之首。但是,單個企業在資金投入、專業策劃、技術支撐與人才保障上力不從心,“整合全域資源、統一品牌形象”既是破解主體分散困境的迫切需要,更是回應企業期盼、推動產業抱團發展的務實之舉。
自今年5月“鎮安真味”構想提出以來,鎮安縣迅速行動,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工作專班,確立“商標+標準+認證+溯源”的核心建設模式,明確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科經局、國投公司分別牽頭形象標識、質量管理、產品培育、品牌營銷四大系統建設,形成“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高效工作格局。當前,品牌建設已進入攻堅突破關鍵階段,各項工作掛圖作戰、提速推進。
在視覺形象塑造上,“鎮安真味”品牌標識已基本成型。相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地制定推廣方案,推動標識在產品包裝、宣傳物料、展銷平臺全面應用,著力打造統一、鮮明、易識別的品牌視覺名片,讓“鎮安真味”快速走進公眾視野。標準體系建設是品牌立身之本。目前,品牌基礎標準已正式出臺,下一步將加快品牌產品認證進度,指導企業搭建覆蓋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的溯源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控,以嚴苛標準筑牢品牌信任防線。要素保障持續強化,工作專班統籌調度各方資源,多部門整合涉農資金、項目資源向品牌建設傾斜,確保完成資金撥付、人員配備、技術對接等關鍵任務,為品牌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建設“鎮安真味”的最終目標,是讓其成為富民強縣的金字招牌,以品牌為紐帶破解發展痛點,激活縣域經濟內生動力。在產業集群發展上,鎮安縣以品牌為抓手,整合茶葉、板栗、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資源,借鑒“百年古法熬糖項目”成功經驗,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推動產業從“分散作戰”向“抱團發展”轉型。
文化賦能讓產品更具價值。鎮安縣積極學習浙江“神仙大農”農旅融合經驗,深挖非遺工藝、秦嶺生態等本土特色元素,將文化內涵融入農產品開發,推動農產品從“初級商品”向“文化載體”升級,實現附加值倍增,讓“鎮安真味”不僅有品質,更有故事。市場渠道不斷拓寬,依托國投公司搭建“線上直播+線下展銷”立體化銷售體系。線上借助電商直播、精品專區擴大影響力,線下在重點城市布局展銷中心,全方位提升“鎮安真味”市場覆蓋面和占有率,讓鎮安農特產品真正走出秦嶺、走向全國。
從政策謀劃到落地攻堅,從標準構建到市場拓展,“鎮安真味”區域公用品牌正成為鎮安農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未來,隨著品牌建設持續深化,必將推動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更多群眾共享品牌發展紅利,為鎮安富民強縣之路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