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非 黨率航
群眾采摘木耳
老庵寺村民宿集群
連片的地栽木耳蔚為壯觀,12公里旅游觀光步道串聯起2萬平方米濱水休閑區,唐文化元素點綴的民居與現代化的光伏相互映襯……6月17日,記者來到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這個曾因偏遠閉塞而被列為深度貧困村的村落,如今正演繹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老庵寺村乘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東風,借“千萬工程”實施之力,實現了從荒僻山村向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的轉變,集體經濟達到350萬元,今年成功入選全省第一批“千萬工程”示范村。
精雕細琢 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多規合一”的規劃藍圖,為老庵寺村的蛻變埋下了伏筆。這個總面積16平方公里的高山村落,曾長期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的困境。2024年以來,村“兩委”以“千萬工程”為統領,整合3000萬元項目資金,率先打響基礎設施攻堅戰。
在村口的展板前,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濤向記者展示了規劃落地的實景:5公里“四好農村路”如銀鏈纏繞山間,1400延長米花墻與1100延長米擋土墻勾勒出整潔的村落輪廓。最引人注目的是25戶民居的民宿化改造——青瓦白墻間點綴著唐燈、唐詩元素,既保留了秦嶺民居的古樸韻味,又融入了文化符號。“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像繡花一樣精雕細琢。”李小濤介紹,“這種‘微改造’模式不僅節省了成本,更讓老建筑煥發新生。”
環境的潔凈與雅致是老庵寺村給人的直觀感受。近幾年,全村302戶農戶全部完成戶廁改造,285座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達100%,徹底告別了“露天糞坑”的歷史;32個垃圾收集點與264個分類垃圾桶形成收運網絡,1500米污水管網和650米排污管道改造讓生活污水實現100%處理,昔日的臭水溝如今清澈見底。
環境整治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建立在長效機制上的系統治理。老庵寺村將環境衛生納入“戶主五包責任制”,通過網格化管理確保每條巷道、每個院落都有人負責。更創新的是“積分管理制度”,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可積累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種激勵機制讓村容村貌從“干部督促”變為“群眾自覺”。
農文旅融合 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站在老庵寺村的觀景臺上俯瞰,50萬袋地栽木耳基地如黑色地毯鋪展山間,游客可觀光游玩,可體驗采摘樂趣。“我們采取的是‘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李小濤介紹,基地不僅年產木耳100萬袋,更通過農旅融合讓“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僅此一項就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
李小濤介紹,目前,老庵寺村的產業呈現強勁勢頭:集體經濟體量倍增,2家村集體企業與8家專業合作社盤活1.3萬畝林地、650畝土地,年營收350萬元,純利潤65萬元;主導產業規模倍增,187個食用菌大棚年產木耳100萬袋、香菇30萬袋,240畝中藥材、50萬尾冷水魚與100千瓦光伏項目構成多元產業矩陣。
除此之外,柞水縣老庵寺農旅融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村集體獨資企業,構建了“生產—加工—銷售”的完整鏈條:統一管理香菇、木耳基地,收購農戶產品后交由駐村企業精深加工,通過“金柞水”等品牌統一銷售。
在鄉村發展中,文化元素成為核心競爭力。據史料記載,老庵寺始建于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是盛唐時期秦嶺南麓唯一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老庵寺村由此得名。在老庵寺村歷史文化公園內,1300多年前的唐代石碑在玻璃保護罩內靜靜矗立。村上依著石碑建成村級文化廣場,形成時空對話。
近期,在西川水庫中央,一座湖心小島成了網紅打卡地。這座由水庫清淤土方堆砌的小島,與周邊的浮橋、垂釣臺相映成趣。“我們不僅要盤活資源,更要賦予文化內涵。”李小濤介紹,水庫周邊正規劃建設“唐文化體驗區”,讓游客在垂釣休閑的同時,感受古村的歷史底蘊。
此外,6家龍頭企業為老庵寺村帶來花溪谷、戶外露營等5個項目,8家民宿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這種“文化+旅游”的模式,讓老庵寺村在秦嶺眾多鄉村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冬季鄉村旅游精品路線的唯一入選村落。
創新機制 解鎖基層治理密碼
“我家辦了獨生子女證,接下來是不是要在鎮政府登記呢?”村民王長治來到村委會咨詢業務。村委會副主任鄒英了解情況后,連忙幫他聯系鎮上咨詢。沒多一會,王長治得到回復,滿意地離開了。“我們能辦的都會第一時間替群眾解決問題,還有一些小事平日里片長們都在村里解決。”鄒英說。
在基層治理方面,老庵寺村推行的“片長責任制”,配備11名專職片長與29名兼職片長,全年調處矛盾糾紛13件,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這種“小片長支撐大治理”的模式,讓治理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
在文化廣場旁的“愛心超市”,貨架上的洗衣粉、食用油等日用品明確標著“積分價格”。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文明創建等活動積累積分,既可兌換物品,又可作為評選“示范戶”的依據。“今年我攢了80分,上周剛換了洗衣粉。”村民吳均秀展示著積分臺賬,“小積分”正撬動著“大文明”,讓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評議會的“三會”制度,則從思想層面引領鄉風文明。村里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評選,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在鄉村振興展廳,一組對比照片格外醒目:左邊是2016年老庵寺村作為深度貧困村的破舊景象,右邊是2020年整村的嶄新面貌。“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前行。”李小濤感慨道,展廳不僅是對外展示的窗口,更是激勵村民奮斗的精神家園。
夕陽西下,老庵寺村文化廣場漸漸熱鬧起來:村民們在鄉村大舞臺旁跳起廣場舞,光伏發電板在余暉中閃爍著銀光。這座曾被遺忘在秦嶺深處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千萬工程”為筆,在秦嶺的山水間描繪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