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古鎮街景。

姜孝林講述釀酒技藝。
秋日的秦嶺南麓,宛如一幅多彩的油畫。社川河畔,柞水縣鳳凰古鎮老街上的張記鐵匠鋪從清乾隆年間開始打制各種鐵器,年逾八旬的張緒明已是第五代傳人,此時他打鐵傳出的叮當聲在午后的時光里悠然回蕩。
柞水縣鳳凰鎮,亦稱鳳鎮,位于縣城東南部,是陜西省首批確定的107個重點鎮之一,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陜西省民俗文化藝術之鄉、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等多項榮譽。據《柞水縣志》記載,鳳凰古鎮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鳳凰古鎮上,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徽派建筑如同往昔,已經風干的臘肉依然高高地懸掛在竹竿上,閣樓上的地板不時發出咯吱聲,兩只燭臺在柜子角落靜默著……一切都顯得古老和滄桑,卻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三河相聚 千年“鳳凰”古韻依舊
鳳凰鎮地處社川河、皂河溝、水滴溝三河出口交匯處“十字水”肥沃的三角洲上,山水環繞、林木蔥翠、氣候宜人。據史料記載,自唐代以來這里便有集市,而在清順治年初,河南、湖北等地的商人看中了此處水運交通便利的優勢,紛紛來到鳳凰鎮經商并安居下來。在清末民初,各類商埠字號、錢莊已經遍布街巷,市井繁榮,鳳凰鎮逐漸成為秦嶺以南連接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重要商貿集鎮,在當時有柞水“小上海”之稱,北方的山貨土特產經馬幫和人力馱轉至此,再經水路沿漢江運到漢口,而江南的絲綢、稻米也經水路運來,然后從旱路翻越秦嶺送入關中。
9月底,記者漫步鳳凰鎮老街,看到這里依然保留著許多老作坊,造紙坊、鐵匠鋪、藥鋪子、絲織店比比皆是。
“千百年來鳳凰古街晝夜喧嘩、燈火不絕,居民在長期的南北文化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古鎮特殊的‘秦風楚韻’地域文化特征,文學藝術、特色飲食、民俗風情薪火傳承,保留至今的漁鼓、漢調二簧、漁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具有鳳凰鎮移民宗源的文化烙印,特別是柞水漁鼓享譽省內外,已被列入省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鳳凰古鎮旅游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袁正博介紹。
據悉,2003年9月,鳳凰古鎮被列為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13年,鳳凰古鎮被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確定為“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
古建留痕 見證古鎮前世今生
9月25日,老街中部一座巍峨醒目的徽派建筑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就是鳳凰古鎮標志性建筑之一、聞名遐邇的“豐源錢莊”。
據記載,在商貿活動最繁榮的清道光年間,整個古鎮聚集了170多家商號。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時值第一次鴉片戰爭之際,湖北籍朝官張源奉清政府割地賠款之急需,從山陽縣城來到鳳凰鎮西的馬耳峽大銀礦采礦煉銀,再運至武漢銀幣鑄造廠精制“元寶”“銀圓”,送往朝廷賠款。為方便保管粗銀和商人兌換,張源遂出資在鳳凰鎮建立“豐源錢莊”。據說當時大清國庫中十分之一的銀兩均由此運出,“豐源錢莊”因此號稱僅次于山西日升昌的全國第二大錢莊。
造銀發財之后張源迅速拓展經營業務,先后在山陽、商州以及藍田葛牌鎮等地設立了21個分號。其子張和亭以銀錢捐任道臺,時有民謠稱“和亭從家到西安,沿途不歇他人店”,可見其家業之盛。后因朝廷禁開金銀礦,加之張氏日漸驕奢淫逸,錢莊內部管理不善,經營遂每況愈下,至1931年,各處分號均被管理人侵蝕一空,“豐源錢莊”倒閉。
20世紀90年代中期,柯姓家族通過拍賣購得這座古錢莊,經過多年的修葺補舊,這座穿越了近現代歷史云煙的錢莊,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原貌。
在老街中段,記者看到門牌號為新春村365號的“茹聚薪老藥鋪”,這座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工藝精細的建筑為穿斗式徽派磚木結構,房子為三開三進格局,各院落不同造型的門窗、照枋、檐瓦、水漏等各具特色。該藥鋪第四代傳人、今年67歲的茹遠學正在給村民號脈診病。“茹醫生內科看得好,解決了附近村民看病的難題。”村民老王說。
“‘茹聚薪老藥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為遷陜第一代始祖黃德莽之子黃道開、黃道元出資修建;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名醫茹含苓先生收購并創建了‘茹聚薪老藥鋪’。茹含苓長子茹先炎繼承祖傳藥業醫術,誠待患者,受到民眾愛戴,被選為當地藥行業的客頭;‘茹聚薪老藥鋪’在紅軍長征時還曾是一個地下聯絡療養站,紅二十五軍傷員在此暫住養病,藥鋪在1956年公私合營時設立為鳳凰鎮衛生院。此外,還有孟家大院、高房子、二郎廟也都是標志性建筑。”鳳凰古鎮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介紹。
鳳凰古鎮自明末以來三毀三建,但總體上保持著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142座1403間、古街10條、古巷道23條,這是陜西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比較完好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落,也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其中以‘豐源錢莊’為代表的建筑群是陜西保護最宏大最為完好的古民居,被史學家稱為具有秦風楚韻的‘江漢古鎮活化石’。”袁正博介紹。
多點開花 “農文旅+”鋪就群眾致富路
“給菌袋開孔、掛袋這活兒干得值,在家門口一天就能掙270塊錢左右。”9月25日,正在柞水縣鳳凰鎮桃園村木耳基地干活的村民何福喜高興地說。
9月26日,柞水縣鳳凰鎮鎮長張大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鎮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按照“一村一品”、區域協同思路,以木耳產業為主,引進木耳啤酒等全產業鏈項目。同時,各村(社區)特色產業效益明顯,碧根果、高品質蔬菜、鮮食玉米、天麻加工、五味子、連翹、中華蜂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主多輔”的特色產業格局,“農文旅+”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全鎮板栗、核桃種植面積3萬多畝,年產值4000多萬元;目前全鎮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956畝,同時發展400座木耳大棚、近百處地栽基地集中種植和農戶庭院種植的多類型種植模式,帶動了500戶村民種植木耳560多萬袋,產干耳近25萬公斤,通過勞務、分紅等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張大雷說,此外,全鎮還有五味子、滑子菇、連翹、中華蜂、傳統古法釀酒等,形成了多種特色產業“多點開花”的產業鏈群,實現了農村多元化產業覆蓋。
“買我家臘肉的都是回頭客,有外省的也有咱陜西的,一年制作干臘肉1萬多斤,年收入大概在40多萬元。”村民徐麗在古鎮經營著一家“徐記”手工作坊,主要通過線下銷售臘肉、豆腐干、苞谷酒等當地土特產。
“今年以來,鳳凰古鎮吸引西安及周邊游客285.6萬人次,帶動轄區160多家餐飲、住宿等消費收入穩定增長,旅游帶動收益1.6億元,‘農文旅+鄉村休閑度假體驗游’影響力不斷擴大。”張大雷說。
9月26日,記者在陜西省省級非遺工坊——柞水縣鳳凰鎮博盛榮酒坊了解到,姜氏“釀酒技藝”第一代傳人姜欽福1823年由山西杏花村遷徙至陜西山陽縣,其掌握的一項古法釀酒技藝于1930年由第四代傳人姜典和帶到鳳凰古鎮,傳承到姜孝林這代已有200多年歷史。
“目前酒坊年產量30噸,帶動了周邊400多戶群眾參與釀酒產業鏈,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并通過收購酒糟支持周邊10多個村的養殖業發展;運營有‘牛背梁’‘秦鳳凰古鎮’‘博盛榮’3個系列7款白酒,其中‘牛背梁’獲得陜西省著名商標、‘秦鳳凰古鎮’獲得‘中國著名品牌’殊榮。”第六代傳承人姜孝林說。
“鳳凰古鎮自古以來就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和商貿重鎮,鎮內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是經濟發達的強鎮,更是具有人文靈氣的富鎮,在這里可以品味到歌亮、舞美、酒香,還可以體驗到古樸、幽靜、典雅的‘江南意境’,這里是最北的南方小鎮,也是來陜西旅游最值得打卡的地方。”袁正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