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14日電(胡豐盛)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征程中,山區縣(市)能否打破“青年流失”的魔咒,實現與青春的“雙向奔赴”?位于浙西南的龍泉,正以一場熱氣騰騰“青春實驗”譜寫答卷——這里不止有千年劍瓷的錚錚劍魂、溫潤瓷韻,更成為青年創業者的“夢工場”、安家樂業的“暖心居”。
2022年以來,龍泉連續打出系列“組合拳”:打造青年創業空間、構建全鏈條政策扶持體系、營造“年輕態”城市氛圍,成功吸引1400余支青年創業團隊“洄游”扎根,古老劍瓷產業因此煥發持久動能。
隱泥青瓷工作室的主理人吳穎妮和她設計的青瓷冰箱貼。孫楊洋 攝“青”夢空間 點亮山區創業星辰
“看到家鄉這么‘香’的創業政策,我們團隊立馬回龍泉申請創業空間四期,成為首批入駐團隊!”星翼智能是一個專門從事無人機操作員培訓和助力農業發展/開展播種、施肥、農藥噴灑等作業的無人機創業團隊。創始人季雨思說,本以為申請政策非常麻煩,沒想到工作人員一路陪跑,項目很快落地。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和政策支持,低空經濟這一新鮮事物正在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
這不是孤例,而是眾多龍泉“青年創客”縮影。
從“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唐詩意境,到“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的宋詞之美,龍泉青瓷成為年輕人創業的“首選賽道”。
在龍泉青創園四期的“云邊文創工作室”里,汪岳廷正對著直播鏡頭侃侃而談。
“為什么青瓷追求玉質感?為何粉青、梅子青成為經典?”他們不講“硬推銷”,而是細致闡述青瓷背后的文化密碼,繪聲繪色、娓娓道來。
用文化講故事,讓非遺“可觸摸、可共鳴”——這種真誠的推介,讓他們銷售額短短一年內突破50萬元。
共青團龍泉市委副書記翁一新說,這些年輕人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精準的“青年友好型”生態體系。當下龍泉已推出“1+N”人才科技新政、“青創十八條”等一攬子政策;打造窯望青創園、河濱坊青創園、青創三期、四期等一批青年眾創空間,推進“龍青回歸”“龍漂涌入”工程,山區小城正成為創新創業的“烏托邦”。
汪岳廷直播間內精選的龍泉青年工藝師青瓷作品。孫楊洋 攝瓷劍載青春 繪就創業唯美長卷
2025年初夏,剛從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龍泉分院畢業的楊鑫,在龍泉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樸拙山房”。談及選擇龍泉的理由,他眼中閃著光:“學校對面就是大師園,陶溪川的藝術展覽層出不窮——這里不僅是創業的起點,更是靈感的源泉。”
通過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龍泉寶劍小鎮、大師苑等文化地標,以及窯望青創園、河濱坊青創園等眾創空間,龍泉正逐步構建起劍瓷產業鏈與生態圈。
隱泥青瓷工作室的主理人吳穎妮曾深耕旅游行業多年,卻因一眼洞見龍泉缺乏“可攜帶的城市記憶”選擇轉型。如今,她設計的城市紀念款冰箱貼,如同一枚枚微縮的山水畫,僅5個月時間銷售額就突破30萬元。
如果說青瓷與寶劍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那么青山綠水,便是自然饋贈的另一份厚禮。
在寶溪鄉塘上村,“00后”新農人吳小倩與金宇軒以鏡頭語言展現鄉村風貌,創作的自媒體短視頻在短短三個月內瀏覽量破百萬;在石達石街道秋豐村,青創客吳建平團隊將一片寂寥的民宿綜合體,變身為婚紗攝影與戶外婚禮的基地,喚醒了山村的活力。
從劍瓷匠心到農耕體驗,從文化傳承到生態創新,龍泉的青年正以各自的方式,書寫與這座城市的對話——讓夢想在詩意中扎根。
此心安處是吾鄉 讓青春扎根深情處
創業,從來不是一場孤獨的遠征,而是溫暖的接力。
在青山環抱中,龍泉正以一座“青愛之城”的誠意,精心編織從“第一個夢想”到“每一段人生”的全周期服務網——住房保障、婚戀交友、教育醫療、養老育幼……這些青年關注的關鍵小事,被這座城市視為頭等大事。
“政府真的‘看得見’我們”。創業青年吳穎妮笑容明亮,“通過官方平臺,我不僅免費入駐青創園,還拿到了第一筆創業補貼。”她說,這座小城給予的不僅是機會,更是一份被珍視的歸屬感。
而這,只是龍泉青年政策的溫暖縮影。
翁一新介紹,當地常態化運營“青年·人才服務中心”,打造涵蓋實習、求職、培訓、子女就學、貸款、法律咨詢等“一件事”辦理的主陣地。三年來,人才驛站、青年公寓接連落地,376套安居之所,為夢想筑起暖巢。
對“園內青年”,精準扶持、資源傾斜;對“離園青年”,持續跟蹤、長效幫扶。近年來,龍泉推進“青藍接力”“雙傳承”計劃,培育新生代企業家,年均培養技能人才超1500人。近兩年新增工藝美術高級職稱86人,其中“90后”占比近三成。
山不再阻隔遠方,城終于聽懂青年。這座山區小城,正以青春之名為筆,以共富之路為卷,寫下一份柔軟而堅定的——“中國式山區現代化的青春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