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0月21日電 題:太原晉源:稻浪翻金蟹肥 美一田雙收效益增
作者 楊杰英 楊潤德 崔莉霞
金秋時節,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在野莊村的稻田里,穗粒飽滿的金色稻浪隨風起伏,與之共生的稻蟹種養殖區內,一只只青殼白肚的河蟹生機勃勃。養殖人員正熟練地收起預先布設的捕蟹地籠,將個頭碩大、活力十足的螃蟹裝入桶中,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養殖人員正熟練地收起預先布設的捕蟹地籠,將個頭碩大、活力十足的螃蟹裝入桶中. 崔莉霞 攝野莊村今年在300畝稻田中,劃出110畝嘗試稻蟹混養模式。每畝投放10斤蟹苗,經過約150天的自然生長,尤其是在整個夏季的滋養后,如今的河蟹已膏黃肥美,達到上市標準。
野莊村黨支部書記郭洋在回顧首年探索時坦言,由于初期經驗與技術不足,部分螃蟹從防護網中溜走,造成了約三分之一的損失。“盡管存在損耗,但目前每畝仍能穩定收獲20斤螃蟹,直接實現增收六七百元。”
郭洋介紹,稻蟹共作模式不僅帶來了直接經濟收益,更顯著改善了田間水質,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加之今年晉泉復流,水稻長勢尤為喜人,畝產預計將創新高。郭洋對未來充滿期待:“希望現有的扶持政策能夠延續三年。待我們經驗技術成熟后,相信稻蟹混養的前景非常可期。”
稻蟹共作模式不僅帶來了直接經濟收益,更顯著改善了田間水質,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 崔莉霞 攝“稻因蟹而優,蟹因稻而肥。”稻蟹混養作為一種高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真正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螃蟹在稻田中自然捕食害蟲與雜草,有效減少了農藥施用;其排泄物又能為水稻生長提供優質的天然肥料。這種模式在提升稻田綜合經濟效益、構建田間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聞名遐邇的晉祠大米的品質與口感,形成了“米中帶蟹鮮,蟹中有稻香”的獨特風味。
在晉祠鎮索村,300畝金色稻田同樣迎來了豐收。沉甸甸的稻穗與遠方蒼翠的青山構成如畫美景。索村稻田的經營者趙子英介紹,該村緊鄰晉祠景區,計劃充分利用晉祠5A級景區的客流優勢,于明年啟動集休閑觀光、研學旅游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屆時將推出釣蟹摸魚、米飲米釀制作等沉浸式體驗活動,旨在吸引教育機構和廣大游客,讓傳統農業延伸出更多元的價值。趙子英說:“此時正是捕蟹品鮮的最佳時節,我們的第一茬‘稻花香’水稻已經收割完畢,誠邀大家來此品嘗秋天最美的味道。”
養殖人員正將螃蟹裝入桶中. 崔莉霞 攝與此同時,在王郭村的稻田邊,一場別開生面的“稻田里的直播間”正熱鬧進行。翻滾的金色稻浪成為最生動的背景,主播現場展示剛從田中收獲的青殼肥蟹,并邀請線上觀眾“云參與”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過程。現捕的螃蟹經過清洗、蒸制,香氣四溢,主播熱情地與觀眾互動,發出實地邀約:“歡迎大家來王郭村,親身體驗現捕、現做、現吃的樂趣,共同品嘗這秋天第一份鮮活美味!”
據了解,為推進此項工作,晉源區農業部門聯合省農科院專家團隊,積極對接并提供實地指導。他們組織區內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前往遼寧盤錦、寧夏等地考察學習,隨后率先引進該技術,在花塔、王郭、赤橋、索村等7個村開展首年政策性扶持試驗。目前,全區稻蟹綜合種養面積約760畝,每畝給予1000元政策補貼。
同時,晉源區還出臺了《晉源區稻蟹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指南》,并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指導田間工程、蟹苗養殖、病害防治等關鍵環節。技術與政策的雙重保障,為農戶吃下了大膽嘗試的“定心丸”。
經過一個夏天的精心管護,如今晉源區的試驗田塊已是稻香四溢、滿目豐饒。展望明年,隨著經驗技術的積累,預計每畝螃蟹產量將有望提升至30斤,每畝可增收1000余元。這一生態種養模式將進一步釋放土地增收潛力,推動晉源區水稻產業邁入提質增效的“新賽道”,持續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