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第28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期間,北京市海淀區“AI+科普”沙龍暨“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30日在北京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活動以“海淀之源·科普之橋”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與科學普及的深度融合,探索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路徑,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向賦能。
圖為北京市海淀區“AI+科普”沙龍暨“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主辦方供圖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孟凡興表示,在數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加速演進的今天,科技創新的速度前所未有,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與參與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只有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公眾可理解、可感受、可應用的知識與體驗,同時以公眾需求反哺科研方向,創新的土壤才能更肥沃,創新的力量才能更持久。
海淀區科協常務副主席鐘福林表示,海淀將持續深化“科普+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機制,打造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雙高地”。未來將通過搭建開放平臺、集聚多方資源、強化人才培養,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AI+科普”創新實踐項目,讓海淀成為“AI+科普”的引領高地,構建“科學研究—技術轉化—科普傳播—公眾理解—社會應用”的完整閉環。
活動前期,主辦方廣泛面向各類科普與科技創新主體征集熱點議題,包括“科普的公益屬性如何激發企業積極性”“AI的普及是否會取代傳統的科普作家、教育者和策展人”“如何平衡專業性與趣味性”等問題,成為現場熱議的焦點。
沙龍現場以“AI茶敘+非遺雅集”的形式展開,旨在為“前沿科技”與“公眾理解”之間架起一座“科普之橋”。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16位專家代表,圍繞“人工智能如何推動科普產業升級”“如何讓科普教育更生動、更個性化”“未來科普人才應具備哪些新能力”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會嘉賓認為,要讓AI真正成為科普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必須打通“企業技術—教育內容—人才培養”的全鏈條,構建可持續的“AI+科普”生態體系。
本次活動由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海淀區人才工作局、共青團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海淀文旅集團、海淀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協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