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深圳:努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聚焦“惠民、興業、優政”的目標,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持續將“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智慧城市藍圖轉化為市民可感可知的日常服務。
早上7點半,龍崗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還未迎來就診高峰,市民廖女士已在自助機前順利取號。“以前怕掛錯科要打電話問醫生,現在對著手機說說話就行。”她展示著手機上的掛號憑證。前兩天她突感不適,通過微信公眾號里的“華佗GPT”語音問診功能,很快確定要掛消化科。
讓廖女士備感省心的這位“AI導診員”,是由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及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聯合研發的AI醫療助手。用戶只需用文字或語音描述癥狀,它便能像經驗豐富的分診護士一樣層層追問、分析,最終推薦最合適的科室并支持一鍵掛號。
在醫院端,華佗GPT同樣發揮著巨大效能。龍崗區人民醫院副院長林妮娜介紹:“華佗GPT上崗后,導診臺前問‘掛哪科’的長隊不見了,導診咨詢量直降三分之一。”
釋放的人力轉向了幫扶老人、處理訴求等服務。患者候診時間縮短了,因掛錯號導致的科間轉診投訴也顯著下降。“診前的預問診功能提前采集患者癥狀同步給醫生,診中效率大大提高。”林妮娜總結道。
這些顯著成效的背后,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撐。“核心是讓AI導診既快又準。”主導研發的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顧問于廣軍說,“團隊運用了類似‘防錯糾偏’的技術,把醫院科室排班、臨床路徑等海量知識‘烙’進系統,杜絕AI‘信口開河’。”
目前,“AI華佗”已覆蓋深圳市龍崗區12家公立醫院及183家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線以來累計服務超60萬人次。其預問診功能已覆蓋20個科室,提供7×24小時不間斷服務,用戶無需注冊,通過醫院公眾號即可直接使用。
讓看病更便捷的“華佗GPT”,只是深圳智慧城市圖景的一角。當暴雨突襲城市,另一套“智慧大腦”同樣在高效運轉。
7月上旬,深圳各區頻遭強降雨襲擊,智慧寶安管控指揮中心內,紅色預警信號急促閃爍。工作人員楊麗瑩輕點屏幕,165個易澇點的實時畫面瞬間鋪滿分屏。
“這是我們的防汛‘智慧中樞’。”她指著大屏介紹,“背后是物聯網(IOT)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深度聯動。”遍布全區的14萬雙“電子眼”實時捕捉雨情,數據匯入CIM平臺構建的“城市數字底板”。AI算法通過圖像識別與空間建模,在這張“底板”上分析畫面,自動識別積水并測算深度范圍,系統即刻生成帶定位、標注的工單,直推排水公司。
楊麗瑩調出系統界面,指著屏幕上一條歷史告警記錄舉例道:“比如之前在西鄉街道某路段監測到15厘米深的積水,過去遇到這種情況,需要層層電話通知,現在排水隊員手機上直接能收到定位和現場視頻,處置效率大幅提升。”畫面放大,工單詳情頁清晰地展示著自動關聯的周邊交通信息和歷史積水數據。
后臺數據顯示,2024年汛期,該系統成功處理了242宗積水事件,新識別出21個隱患點,支撐了41次指揮調度。“最關鍵的是解放了人力。”楊麗瑩補充道,“以前負責輪巡的人員,現在可以專注于算法優化和復雜情況跟進,人效顯著提升。”
屏幕上,實時回傳的照片顯示排水隊員已打開雨水篦子,積水正快速消退。“從AI自動識別到處置完成歸檔,整個閉環流程效率顯著提升。”楊麗瑩說。
從“AI導診”到“智慧防汛”,深圳正將“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理念深植于每一個關乎民生冷暖、城市安危的關鍵場景。“今后,我們將持續深入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推動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文化、數字社會、數字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同發展,早日建成全球數字先鋒城市,成為國際新型智慧城市標桿。”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數字化發展處處長賴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