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消費“破圈”生長
國慶假期,去電影院赴一場光影之約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10月7日12時05分,今年國慶檔(10月1日至10月8日)檔期總票房(含預售)已經突破16億元。
今年國慶檔影片在類型豐富度和整體品質上依然保持較高水準,奇幻、動作、戰爭、劇情、動畫、歷史、喜劇等多種類型影片同臺競技,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偏好觀眾的需求。《志愿軍:浴血和平》觀眾基本盤穩固,其良好的市場表現為整體票房走勢的平穩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以《志愿軍》三部曲等為代表的主旋律題材成功開創了“家國敘事”的商業類型片模式,將宏大的國家歷史與鮮活的個體命運緊密交織,用精湛的工業水準和動人的情感內核,打造出既符合主流價值又極具觀賞性的作品,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銀幕之外,一部電影與一座城市的“雙向奔赴”在全國上演。實地探訪影視取景地、“跟著電影去旅游”成為眾多游客的假期選擇。重慶作為熱門電影《刺殺小說家2》的取景地之一,成為這個假期的文旅熱點。電影構建的異次元世界“云中城”設計靈感來源于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洪崖洞。北京的游客陳曦為了打卡電影里的同款風景專門來到重慶,“‘山城’的獨特氣質與影片的奇幻氛圍很契合,看完電影更能感受到重慶立體而奇幻的城市魅力”。
電影《浪浪人生》主體部分在福建泉州取景拍攝,影片中,晉江、石獅等地的漁港、古村落、海岸線,每一幀都是泉州海洋文化與人文底蘊的生動寫照。借助電影熱度,不少觀眾在國慶假期走進泉州,感受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從“熱映”到“熱游”,大銀幕上的光影故事為文旅市場注入蓬勃活力。
“電影+文旅”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創新表達,實現產業共贏。國慶節前夕,一場融合電影、市集與青年文化的藝術盛宴在浙江杭州舉辦,每個攤位都以電影名字命名,游客可以在這里一站式逛、玩、拍、買,體驗電影中的同款場景,解鎖電影同款美食、服飾、文創等。電影成為拉動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過去,電影票根只是一次文化體驗的憑證,如今卻成為連接“吃、住、行、游、購、娛”的消費通行證。浙江省以電影票根為媒介,串聯美景與美食,推動消費鏈條延伸;江蘇省部分影院推出“電影+民樂表演”“電影+非遺美食”活動,實現“影院賺人氣、非遺得傳承、觀眾享實惠”的“三贏”;吉林省推出“跟著電影去旅游”惠民消費券活動,聯動全省文旅資源,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場集觀影、游覽、消費于一體的節日盛宴,實現觀影消費向文旅體驗的場景延伸。
票根經濟不僅是一場消費狂歡,更是產業深度融合的體現。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今年以來,國家電影局、商務部聯合啟動“跟著電影品美食”“跟著電影去旅游”“中國電影消費年”活動,充分發揮電影對提振消費的積極作用……一系列政策舉措促進“電影+”消費提質升級。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政策措施的出臺,助推電影與線下消費業態融合發展,催生出更多復合型文化消費場景。隨著更多創新模式的涌現,電影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將繼續為消費市場注入持久活力。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表示,電影產業正從單一的票房經濟向多元消費生態轉型,要探索電影IP的多元化開發與新形態表達,鞏固電影在文化消費中的重要地位,將“跟著電影去旅游”“跟著電影趕大集”等“電影+”消費方式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