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11月4日,在2025硬科技創新大會光子產業高峰會議上,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總經理楊軍紅介紹陜西“追光計劃”階段性進展,宣布光電子先導院建設的“8英寸先進硅光集成技術創新平臺”(簡稱“8英寸硅光平臺”)已正式通線,并發布了一款無源SOI(絕緣襯底上的硅)集成超低損耗氮化硅產品的PDK(工藝設計套件)。
楊軍紅表示,作為西北地區首條硅光中試線,8英寸硅光平臺的正式通線,將作為陜西打造千億級光子產業集群的核心支點,為“追光計劃”從藍圖邁向實踐注入關鍵動力。
錨定追光藍圖 構筑產業躍遷核心支點
自2021年陜西“追光計劃”啟動以來,陜西省光子產業已實現跨越式成長——企業數量攀升至370多家,產業規模從150億元躍升至365億元,初步構建起完整產業鏈條。2023年升級啟動的“追光計劃—躍遷行動”,更以“一核兩翼+一園三區”布局明確發展路徑:西安高新區作為核心承載區,集聚光子芯片園、光子制造園等特色載體,而光電子先導院正是這一布局中的“創新策源中樞”。
楊軍紅表示,作為“追光計劃”的核心支撐平臺,光電子先導院已累計投入約15億元構建雙中試平臺,此前6英寸化合物平臺已服務50余家企業,如今硅光平臺的加入,將與西安科學園的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光子傳感園的產業化載體形成聯動,為“追光計劃”培育千億級集群提供從基礎研究、中試驗證到量產落地的全鏈條支撐。
數據顯示,“追光計劃”推進四年來,光電子先導院已解決100余家初創企業“研發難、流片難”問題。此次硅光中試線的啟用,更被視為計劃向“高質量集群發展”邁進的關鍵落子——通過中試能力的完善,陜西將進一步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加速產業閉環形成。
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總經理楊軍紅介紹“追光計劃”進展及硅光中試平臺(主辦方供圖)
填補西北空白 硬核平臺破解行業困境
硅光技術作為AI算力、智能駕駛、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的核心支撐,正處于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的關鍵期,但其產業發展長期受限于中試資源集中的困境。楊軍紅介紹稱,全球硅光中試資源多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依托國外平臺流片需支付高昂費用,且面臨流片周期長、產能優先供給受限等問題,自建產線則需巨額設備投入,讓中小企業和科研團隊望而卻步。
光電子先導院的8英寸硅光平臺,正是破解這一困境的“硬核方案”。該平臺總投資7.5億元,于2023年底啟動建設。截至2025年9月末,已完成全部場地及硬件設施建設。同時,在130nm有源集成硅光主工藝平臺基礎上,開發90nm以上先進工藝,已構建起自主可控的先進工藝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會議現場,光電子先導院還正式發布了一款無源SOI(絕緣襯底上的硅)集成超低損耗氮化硅產品的PDK(工藝設計套件)。
“這是光電子先導院硅光平臺發布的首款PDK,預計將于2026年完成有源產品通線,包含高性能調制器、探測器等核心器件,將加速可應用于人工智能、光通信、光計算、智能駕駛、低空飛行、醫療健康等領域的產品迭代進程,將大幅縮短光電、硅光客戶的流片周期和研發成本。”楊軍紅表示。
“1+N模式”構建生態 驅動產業協同發展
此次硅光平臺通線,使光電子先導院形成雙中試平臺格局,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全鏈條中試能力的創新載體。而支撐這一雙平臺高效運轉的,正是光電子先導院在國內率先提出的“1+N”柔性工程平臺模式。
“‘1’即以‘6英寸化合物VCSEL平臺+8英寸硅光平臺’為核心的主工藝平臺,承擔資源整合與穩定運行的使命——我們將80%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中試流片服務,加速產品市場化;20%資源用于支持前沿創新研發,孵化突破性技術。”楊軍紅解釋,在此基礎上,“N”個特色工藝平臺將針對磷化銦探測器、砷化鎵射頻器件等細分領域,通過設備共享、技術授權、聯合定制研發等方式,降低企業初始投入,實現專項突破。
這一模式已初見成效。6英寸化合物平臺自2023年啟用以來,已發布20余款PDK,為50余家客戶提供全流程服務;8英寸硅光平臺雖剛通線,但已與十余家頭部企業達成意向合作協議,并吸引了多家外地企業聚集陜西。
深圳瑞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洋的感受頗具代表性:“海外代工廠解決不了研發階段所需的高度定制化需求,但在光電子先導院,排隊等待中試的時間少了、交流的效率高了,速度比在國外做中試快5倍以上。”
“從化合物半導體到硅光集成,我們正以平臺能力躍升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楊軍紅透露,下一步將推進異質異構集成平臺建設,構建“化合物半導體+硅光+異質異構集成”三位一體的平臺架構,實現全鏈條覆蓋,為光通信、生物傳感、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提供關鍵支撐,助力陜西成為光子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