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學毅 張敏 許林艷
位于北京市北五環、北六環之間,東西貫穿海淀區、昌平區的北清路,昔日兩側盡是村莊田埂,如今已蛻變為北京科創走廊的重要軸線,成為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載體。在這條“創新動脈”上,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作為關鍵一環,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家級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的創新基地。
這里是科研人員創新研發的“理想樂園”,更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面向全球競爭的“戰略高地”。數百家醫藥企業在此匯聚,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有龍頭企業引領技術標準,有創新型中小企業填補市場空白,加上陽光雨露般的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的資本,共同形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生物醫藥雨林”。
“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這正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吸引力的真實寫照。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走訪園區,近距離感受這片熱土的創新脈動。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進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這里被稱為探索生命科學前沿技術的殿堂。
“這里的布局并非簡單地排列,而是覆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臨床驗證、生產銷售等關鍵環節,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創新鏈。”北京未來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管理委員會)醫藥健康處副處長古海鋒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
這條創新鏈,在園區的空間布局上得到了直觀體現。記者看到,除了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外,該園區內還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等頂尖研究機構,以及大型綜合性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后者不僅提供醫療服務,也是臨床研究與應用的重要基地。
除了頂尖的研究機構和臨床平臺外,醫藥創新更需要企業將科學發現轉化為現實成果。記者了解到,百濟神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濟神州”)、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誠健華”)、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600余家創新藥企匯聚于此。這些企業作為國內醫藥創新的主體,將基礎研究的發現,轉化為具有潛力的新藥候選物,承擔著新藥“從實驗室到病房”的關鍵一環。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致力于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該園區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生命科學創新生態系統,實現從早期政策驅動向產業主體自我驅動的發展轉變。
這里的創新成果累累:誕生了中國首款“十億美元分子”新藥澤布替尼和“國內十億元分子”新藥奧布替尼;大片段DNA(脫氧核糖核酸)精準定點插入的基因編輯新工具入選英國自然雜志“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項技術”;“北腦二號”智能腦機系統在國際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國際首創的化學重編程技術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加速轉化。在未來先進治療藥品領域,該園區擁有40余家細胞與基因治療重點企業、180余條在研管線,10余個項目即將申報臨床。
當前,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蓬勃發展。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顯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所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位列榜首。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獨特優勢在于其深厚的產業根基、天然具備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背靠北京頂尖科研院所與高校的科研動能和人才儲備,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功構建了一個活躍的產業生態圈。”安永華北區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鐘麗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科學家創業的“理想樂園”
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實驗室的“冷板凳”正在成為產業發展的“熱引擎”,一批科學家在深耕原創技術的同時,也成為企業創始人。
生物化學家王曉東為百濟神州聯合創始人兼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神經生物學家羅敏敏為健達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創建了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古海鋒向記者透露,目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由科學家創辦的企業已達112家。
“在生物醫藥領域,科學家創業的現象尤為明顯。”鐘麗對記者說,一方面,科學家在科研領域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能夠準確把握科研方向和技術難點。另一方面,科學家在學術界和科研領域擁有廣泛的人脈和資源,能夠為企業帶來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新藥開發領域的“雙十定律”,即十年的研發周期以及至少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才能完成一款新藥研發上市,這意味著資本要長期投入。
對科學家創業的早期扶持與全程護航,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獨特吸引力之一。
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與轉化醫學專家、企業家崔霽松于2015年創立了諾誠健華。“我們公司創辦伊始,資金較為緊張,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給我們提供了辦公及研發實驗場地,為新藥研發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諾誠健華質量管理副總裁姜洋回憶說,北京市昌平區政府也本著“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原則,一直全力服務科學家創新創業,從臨床研究到獲批上市,從產業化到產品“出海”,給予了企業全鏈條的支持。
如今,諾誠健華已經實現2款創新藥獲批上市,10多款創新藥進入臨床,成為在港交所和上交所兩地上市的公司。
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是吸引科學家來此創業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形成了基礎研究、科學發現、概念驗證、成果轉化、臨床研究、中試生產、生產制造、商業流通、終端醫療的全產業鏈資源聚集的生態體系。
“生物醫藥產業鏈較長,單一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難以覆蓋所有環節。”成都市貝瑞和康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向記者介紹,“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科學家只需帶著技術和想法過來,在園區內一公里的范圍內,就能迅速找到合作伙伴和配套資源,極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時間成本。”
自2010年就來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的貝瑞基因,推出了自主研發的NIPT(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迄今仍是市場最主流的產品之一。
生物醫藥開發離不開資金的有力支持。在政府基金引導層面,北京市200億元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已在昌平注冊落地,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運營方昌發展集團(北京市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的產業生態投資運營平臺)總經理王穎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2022年以來,昌平區明確了發展“科創金融”的功能定位,為推進“科創金融示范區”建設,建立了政府性投資基金管理體系,引入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康橋資本等優質投資機構,打造了“多層次、全周期”的基金產品矩陣。“以昌發展集團為主平臺,我們建設了昌平科技產業母基金群,目前已與君聯資本、道遠資本等50余只市場化投資基金合作,投資醫藥健康項目468個,賦能企業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
平臺建設驅動創新加速
站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數量眾多,園區之間的競爭日漸加劇。實現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占領未來生物技術的制高點,是國內頭部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2024年發布的《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聚焦細胞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制造等領域,建好用好研究型醫院等平臺,加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推動國際醫療器械城等產業園建設,構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創新走廊”。這一政策性文件也明確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定位。
“海外發達國家在抗體藥物治療方面具有先發優勢,而細胞與基因治療、腦機接口、合成生物等賽道的發展歷史相對較短,中國醫藥創新研發在這些賽道處于并跑甚至領跑態勢。”古海鋒介紹。
要在新賽道上保持領先,平臺建設至關重要。平臺建設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加速產業發展與實現行業引領的關鍵支撐。目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集聚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平臺、生物細胞與基因治療CDM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平臺等第三方服務平臺55家,構成了強大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
該園區的合成生物制造轉化加速中心,建有高通量菌株構建篩選平臺、質譜檢測技術應用平臺、醫用材料生物制造科創平臺等三大核心平臺。《證券日報》記者在這里看到,實驗平臺內多臺設備的機械臂正在有序工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高通量菌株構建篩選平臺的自動化設備,能夠服務于生物醫藥、精細化學品等重點產業領域。通過編程,自動化設備的機械臂可自主完成樣本抓取、移液、檢測等一系列操作,運行過程中不需要人工進行實驗操作。
這種平臺共享模式,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效益。多美康(北京)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志棟向記者介紹,在傳統模式下,想要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進行前沿探索,企業需自建高通量篩選平臺、購置頂級設備,成本較高。而在合成生物制造轉化加速中心,這些千萬元級的設備與技術平臺開放共享,企業僅需支付較低服務費即可獲得過去需龐大團隊才能完成的數據,節省前期設備投入超過50%,使資金更精準投向核心研發。
目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聚集合成生物制造企業120余家,覆蓋生物基材料、膠原蛋白、生物育種、氣體發酵等關鍵領域。
同樣,在更具顛覆性的腦科學領域,平臺建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腦機接口技術是腦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是典型的多學科集成系統,涉及電極、芯片、數據、算法、分析軟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各種技術,產品鏈路長,系統研發難度大。
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腦機接口系統“北腦一號”已進入臨床。癱瘓患者植入智能腦機系統后,便可通過腦電信號控制機械手臂。曾經電影里才有的科幻場景照進了現實。
這背后,是研究平臺的有力支撐。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這里共有全職科研人員近千人,其中已經引進全職科學家37名(其中非華裔外籍科學家7名),已建立光學影像中心、計算與數據科學中心、微納技術中心、基因組學中心等11個技術輔助中心。
“光學影像中心的成像設備能夠滿足透明化全腦圖譜的構建、活體成像、高通量生物學篩選等實驗需求;同時,還可以協助設計合理有效的成像方案,為研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和技術支持。”上述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計算與數據科學中心能夠為腦機接口、腦認知原理解析、腦圖譜等研究領域提供數據處理、分析、解讀、共享等輔助保障工作。
面向未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持續引領中國生物醫藥邁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古海鋒表示,還有許多原創成果正在孕育發展,未來,這個生命科學新高地將繼續以全球視野書寫創新故事,“我們堅信,這里能跑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加速度’,讓更多‘中國發現’惠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