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昱
見習記者 何成浩
雖然還有一個多月才到圣誕節,但圍繞這一中國外貿人“沖業績”的重要窗口,外貿企業早已提前數月做足功課,“圣誕訂單”熱度持續。
“僅從義烏看,一般每年的6月份、7月份就開始進入圣誕用品出口旺季,這段時間是除春節前最忙的時段。”浙江金斯頓供應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小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備貨、運輸、入倉等一整套海運鏈路耗時長,需要提前準備才能趕上海外節日時點,而今年的圣誕用品出口高峰較往年更有所提前。
從外貿行業整體看,海關總署11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延續平穩增長態勢,進出口總值37.31萬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出口22.12萬億元,同比增長6.2%。
“圣誕出口提前放量,是我國外貿韌性與市場敏銳度結合的生動體現,這也體現了‘中國制造’在全球消費旺季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記者表示。
圣誕用品出口高峰提前
“世界需要節日,而節日需要義烏”。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圣誕用品集散地,每年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2萬多個品類的圣誕用品,從這里“接單”的圣誕用品占全球市場的近80%。
鑒于此,義烏也成為觀察圣誕用品出口的重要窗口。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義烏圣誕用品出口51.7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6月份出口8.9億元,占上半年出口量的一半,7月份為11.1億元,8月份則高達13.9億元,這也意味著圣誕用品出口高峰提前來臨。
“這種提前放量并非偶然,而是供需雙方在復雜外部環境下形成的新平衡。”洪勇分析稱,這背后反映出零售商為應對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普遍采取了“前置備貨”策略,以規避可能出現的物流擁堵或成本上漲風險。
義烏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圣誕出口季”在時間上明顯提前,4月份出口集裝箱中就出現了圣誕用品的身影,現階段出口貨物中圣誕用品的比重明顯提升,帶動整體出口增長。
此外,圣誕用品出口市場更加多元。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拉美、歐盟是義烏圣誕用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今年前三季度,義烏圣誕用品出口拉美、歐盟同比分別增長17.3%和45.0%,兩者合計占義烏圣誕用品出口總額超六成。
“今年我們公司的相關數據顯示,拉美國家,如巴西正在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新增長點。”金小民對上述數據趨勢表示認同。據其觀察,當前很多商家都將目光投到更多地區或國家,一方面為尋求新增長點,另一方面也為分攤風險。
“圣誕用品出口市場更加多元,也折射出我國外貿市場布局轉變。”洪勇認為,這說明我國企業正積極深耕更多細分市場,精準對接不同地區的消費需求。這種多元化不僅有效分散了單一市場波動的風險,也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是出口韌性的深層來源,表明“中國制造”正以更廣的覆蓋面和更強的適應性融入全球市場。
科技含量高漸成亮點
在義烏,機械設備和流程管理正幫助企業提升產能,圣誕用品產品更潮、科技含量更高,也是我國出口亮點的一個微觀縮影,即出口產品在逐漸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轉向。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43萬億元,同比增長8.7%,占我國出口總值的60.7%。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1.19萬億元,下降0.7%;集成電路1.16萬億元,增長24.7%;汽車7983.9億元,增長14.3%。
“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繼續扮演中國出口‘壓艙石’的角色”。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樣的趨勢在其他行業也有鮮明體現。以汽配行業為例,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常務會長、全聯汽配展組委會主任應慧鵬對記者表示,當前外貿不再是單純的量增,而是產品出口的“含金量”在提升。今年汽配出口中,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傳感器等高端產品占比首次突破60%,說明中國汽摩配產品的出口正在從“低價走量”轉向“技術溢價”。
此外,數據顯示,前10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21.28萬億元,同比增長7.2%,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7%,比去年同期提升1.9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生力軍’的帶動作用在汽配領域尤其突出。”應慧鵬表示,民營企業反應快、調整靈活,特別擅長抓住新機遇、敢創新。同時,產品也有競爭力,不管是制動系統、車身零件這些傳統優勢品類,還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這種新賽道,民營企業都是研發和出口的主力。
“展望未來,中國出口仍面臨諸多積極因素,有望對穩經濟發揮重要支持作用。”劉濤表示,中國出口自身具備強大優勢和韌性,包括具備全產業鏈和中高端制造業競爭優勢、出口目的地日趨多元化、貿易創新有助于提升出口競爭力等。
“穩外貿仍需多措并舉、持續發力。”洪勇建議,未來可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新三樣”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優勢,加快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發展,提升跨境電商的全球配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