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8月28日電 題:訪浙江金華雅堂街:“慰安婦”檔案揭秘 大陸受害者僅存7人
作者 嚴格 林波
浙江金華市區的雅堂街,不長也不寬,車輛單行,兩邊商鋪林立。時尚的服裝店、悠閑的顧客、喧囂的市聲,一幅頗為繁華的現代街景。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曾埋藏著一段沉痛的歷史——80多年前,雅堂街曾是侵華日軍在浙江設立“慰安所”的集中地之一。
日軍“慰安婦”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政府強迫各殖民地、占領地婦女充當日軍性奴隸的制度。該制度導致中國、朝鮮、韓國、荷蘭等23國40余萬名無辜女性被迫淪為性奴役對象。
8月22日,《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 林波 攝在金華市檔案館,一份名為《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以下簡稱《名簿》)的泛黃檔案,默默記錄著那段不容忘卻的過去。
金華市檔案館二級巡視員陳艷艷于近日受訪時介紹,“雞林”是古代新羅國的國號,泛指朝鮮半島,金華“雞林會”泛指金華地區的朝鮮人同鄉會。該《名簿》寫于1944年4月。
這份《名簿》詳細記載了當時在金華生活的210名朝鮮人的姓名、年齡、住址和職業,其中7人明確標注為“慰安所主”,而百余名女性職業欄卻是空白。
“這些沒有登記職業的女性,基本可以推斷為‘慰安婦’。”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受訪時表示,這些女性的住址與慰安所主完全一致,顯示出清晰的從屬關系。他分析,因朝鮮民族強烈的貞操觀,許多受害者戰后選擇沉默,甚至在同鄉會名簿中也隱去了身份。
史料記載,1942年5月侵華日軍占領金華,以重兵駐守,在長達三年的淪陷時期,侵華日軍從日本、朝鮮及中國各地強征大量婦女,在金華各縣城鄉開辦了多所“慰安所”。
8月22日,《金華雞林會會則及名簿》相關內容。 林波 攝陳艷艷指著檔案中的地址解釋:“雅堂街二十號是‘菊水樓’,三十一號是‘金泉館’,三十九號是‘金華樓’——這些都是慰安所的別稱。”
《名簿》中記錄的婦女大多來自朝鮮半島,年齡最小的僅十七歲。
另外根據金華市檔案館館藏記載,1945年7月6日上午8時許,雅堂街的日軍第三慰安所發生地雷爆炸,當場炸死日本軍官2人、慰安婦2人。
然而,80多年過去了,歷史的傷痕已被時光逐漸覆蓋。如今的雅堂街經過多次改造,早已找不到當年的建筑痕跡。唯有街口的古寺西華寺歷經滄桑依然佇立,成為少數未曾變遷的坐標。
2025年8月,浙江金華雅堂街一景。 林波 攝“我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從來不知道這段歷史。”60歲的當地居民陳大伯感慨道,“街拆了又建,樓變了又變,但歷史不該被忘記。”
夏先生從小生活在雅堂街,小時候聽從安徽到金華經商的外公說,雅堂街以前是徽商一條街,徽商建造了很多白墻黛瓦的徽派深宅大院。抗戰期間,他的外公常常看到街上日本人穿了兜襠布走來走去,那些“日本女人”(慰安婦)就住在雅堂街東邊,以后的浙江婺劇團所在地。
蘇智良告訴作者,目前中國大陸確認的“慰安婦”制度受害幸存者僅剩7人,平均年齡96歲。
《金華日報》記者李艷長期致力于這段歷史的追蹤報道。早在2013年4月,她在金華某地采訪時,無意中獲悉附近一村莊有一在世“慰安婦”,當即趕往該村證實消息,并在與村民閑聊過程中,與一位時年87歲老人偶遇。這位有過“慰安婦”痛苦經歷的老人,和她的家人對當年那段屈辱的經歷諱莫如深。
為了尊重當事人,李艷沒有冒昧打擾,等了三年多,直至征得老人及家屬同意后,她才當面采訪。
據李艷介紹,老人1926年出生于金華。在她16歲那年,平靜的生活被日軍打破。當時,日軍闖入村子,將正在午睡的老人強行擄走,關押在當地的日軍據點。一個月后,轉機悄然降臨,同村投身地方武裝革命工作的徐姓兄弟,帶領眾人趁著后半夜的夜色,將老人和其余16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成功解救出來。
然而僅僅一周后,老人外出采購物品時,不幸再次落入日軍魔掌。隨后,她被先后帶至金華中山碼頭日軍據點以及雅堂街“慰安所”,在那里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折磨與苦難,前后受害時間長達三年。
李艷表示:“雅堂街的‘慰安所’,與金華市檔案館的記載完全吻合。在這條被日軍殘忍地稱作‘花街’的地方,集中分布著眾多‘慰安所’,像老人這樣慘遭迫害的中國‘慰安婦’受害者不在少數。”
2019年6月,92歲的老人去世,帶走了一段悲慘的往事。
“檔案不僅是紙頁上的記錄,更是歷史的見證。”陳艷艷希望更多人通過這份《名簿》,了解真相、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蘇智良建議金華可以借鑒杭州的做法——在杭州泗水新村等慰安所所在地“立碑”警示后人,既作為歷史的見證,也為后人提供查閱資料的線索。
夕陽西下,雅堂街的路燈次第亮起。喧囂的市聲之中,那段沉默的歷史仍在檔案中低語,提醒著人們:和平與尊嚴,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