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藏林芝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西藏自治區有“東方瑞士”之稱的魯朗鎮一處空地上,今年8月初迎來一位特殊客人——被稱為“大白鯨”的巨型氣球。一同前來的還有一群守護它的科研人員,他們圍著“大白鯨”日落而作、日出而息,頗受關注。
“大白鯨”的守護者——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浮空艇團隊介紹說,“大白鯨”大名為“極目一號”浮空艇(也稱系留氣球),是中國科學院空天院重要的綠色科研觀測設備平臺,從8月份進駐魯朗開展科研試驗任務到9月19日,“大白鯨”已累計完成30次升空飛行驗證,覆蓋不同高度層與氣象條件,為后續技術優化提供大量實測依據。
9月18日晚,“極目一號”浮空艇大氣觀測試驗在魯朗開展。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作為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任務之一,9月18日晚至19日清晨,浮空艇團隊在魯朗開展最新一次“極目一號”浮空艇大氣觀測試驗,搭載3大類共16型、總重量約200公斤的科學載荷,成功升空至海拔5500米高度,通過多載荷協同觀測,實現浮空艇從單點采樣到立體監測的技術跨越。
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正高級工程師、浮空艇團隊負責人張泰華介紹說,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任務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院所緊密協作,自主研發出“極目一號”浮空艇和觀測載荷,核心優勢集中體現為大載重能力、超長續航時長、強抗干擾性能以及對復雜環境的高適應性。
他表示,本次魯朗試驗精準獲取了大氣組分、污染物分布、云三維微物理參數等關鍵科學數據,載荷種類多、測試數據豐富,將為青藏高原研究提供核心數據支撐,助力深度解析高原氣候環境變化規律,將為“亞洲水塔”及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的動態監測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揭示高原生態系統奧秘提供全新視角。
9月18日晚,“極目一號”浮空艇大氣觀測試驗在魯朗開展。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正高級工程師、浮空艇團隊試驗任務現場指揮何澤青指出,歷經數十年發展,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浮空艇產品已逐步構建起覆蓋“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的全規格產品矩陣,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系列化產品譜系。自2017年首次赴青藏高原試驗到今年魯朗試驗任務順利開展,歷經8年高原試驗迭代升級,浮空艇系列裝備也在持續技術迭代中實現全面升級。
中國科學院空天院蔡榕研究員表示,該院目前形成的全規格浮空艇產品譜系,已在科學觀測、應急通信、草原生態、海洋中繼通信、對地觀測及安全防控等場景成功應用,深度賦能生態、應急、通信、科研等關鍵領域,成為服務國計民生的重要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空天院副研究員尚華哲稱,“極目一號”浮空艇可對目標區域垂直大氣環境進行精細觀測,相關數據將助力實現精準天氣預報。
9月18日下午,“極目一號”浮空艇大氣觀測試驗完成任務前相關測試工作,項目團隊代表在現場合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從青藏高原科學觀測到遠海通信保障、從草原生態精細監測到助力精準天氣預報,中國浮空器(艇)技術正以“多面手”姿態融入國計民生關鍵場景。浮空艇團隊表示,隨著魯朗試驗任務取得新突破,中國這一自主創新技術將持續向更穩架構、更高性能、更廣應用邁進。
張泰華透露,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浮空艇系統已實現型譜化發展,觀測能力從“單點碎片化”全面升級為“系統立體化”,后續目標是在目前大氣觀測平臺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建設成為國家的一個大科學裝置,更好助力科學研究、服務國計民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