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廣西戲劇院于10月19至24日在京開展廣西優秀劇目晉京展演活動。壯劇《香樟樹下》《歌王》兩部精品力作接連登臺,集中展示八桂戲劇的獨特風采與傳承成果。
展演活動由壯劇《香樟樹下》拉開帷幕,于10月19日、20日與首都觀眾見面。該劇以1980年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合寨村成立全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的歷史為背景,生動塑造了農村改革先驅者的鮮活形象:他們面對鄉村治理的困境,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打破舊模式,用樸素的民主意識搭建起“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治理框架。
壯劇《香樟樹下》劇照。 廣西戲劇院供圖從當年僅覆蓋一個村寨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國超過50萬個村民委員會的“燎原之勢”,劇目以藝術化的敘事串聯起45年基層民主的發展脈絡,讓觀眾直觀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鄉村的生動實踐。演出中,演員們以細膩的表演詮釋角色的初心與堅守,融合北路壯劇的唱腔特色與現代舞臺技術,讓“大樟樹下的民主故事”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具當代感染力。
將于10月23日、24日登場的壯劇《歌王》,則以另一種藝術維度展現壯鄉文化魅力。這部由劇作家梅帥元、常劍鈞、陳海萍聯袂創作的經典劇目,講述了古代南征漢軍與壯族先民從戰爭到融合的故事,通過“以歌代戰”的情節傳遞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永恒主題。劇中融入《哭嫁歌》《懷胎歌》《攔路歌》等大量原生態壯族山歌,旋律優美動聽,民族特色濃郁。壯劇傳統的“呀哈嗨”等襯腔極具感染力,板鞋舞、羽人舞等舞蹈元素與銅鼓、花山崖畫等文化符號交相輝映,全方位呈現了壯族的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
作為廣西首部實現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國家級獎項“大滿貫”的作品,壯劇《歌王》此次復排不僅細致打磨了經典舞段,更在道具設計上實現輕量化與民族感的統一,使經典劇目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藝術活力。
壯劇《歌王》資料劇照。 廣西戲劇院供圖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劇不僅是廣西的文化名片,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香樟樹下》與《歌王》的晉京展演,形成“一現時代進程、一繪民族風情”格局:前者以小切口展現中國基層民主的發展,后者以大視野傳遞民族團結的主題,兩部作品從不同角度詮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命題。
據了解,此次晉京展演是廣西戲劇院自2018年以來第七次攜精品劇目登上北京舞臺。此前,該院已先后將彩調劇《劉三姐》《新劉三姐》、桂劇《七步吟》《花橋榮記》、壯劇《馮子材》《百色起義》等經典作品搬上京華舞臺,也讓更多觀眾通過戲曲了解廣西的歷史文化與時代風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