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題:客家人李華東:我在太平洋島國辦報
中新網記者 韓輝
最近兩年,李華東越來越頻繁地往返于中國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兩國間日益密切的經貿、旅游以及文化交流,讓他更加堅定了在當地辦好報紙的決心。
《巴新僑報》是經當地政府批準注冊的一份中英文雙語周報,自去年3月創刊以來,已累計發行82期。在創辦這份報刊之前,李華東運營的華文新媒體平臺在當地華僑華人中已頗具名氣。
隨著雙語版報刊的推出,《巴新僑報》和李華東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其讀者既包括當地普通民眾與華僑華人,也涵蓋巴新政府官員以及媒體協會主席等專業人士。
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新僑報》社長李華東。受訪者供圖客家人遇見巴新
李華東來自廣東梅州五華縣,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在去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前,他曾在深圳嘗試創業,與朋友合作運營高爾夫行業網站。
隨著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加上高爾夫行業本身面臨的困境,網站影響力大不如前。2015年,在家人的勸說下,李華東決定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闖一闖。
初到巴新,李華東進入一家旅行社工作。一年后,他發現不少華僑華人對當地的政策法規不太熟悉,于是萌生創建資訊網站的想法?!坝兄霸趪鴥葎撧k高爾夫行業網站的經驗作基礎,搭建新網站對我來說并非難事。”
李華東為網站取名“遇見巴新”(MEET PNG),他解釋說,取這個名字是希望體現眾多中國同胞在巴新相遇、相識、相知、相助的奮斗歷程。
盡管一次失誤的數據操作讓網站心血付諸東流,李華東卻并未氣餒。他冷靜下來,重新規劃,決心將網站的功能從服務華僑華人,拓展至向巴新民眾介紹一個真實、發展的中國。
巴布亞新幾內亞西接印度尼西亞,南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是太平洋島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素有“天堂鳥之國”的美譽。李華東向記者介紹,許多國人并不了解巴新,甚至誤以為它是一個非洲國家;同時,由于不少巴新民眾從未出國,他們對中國的近況也知之甚少。
“遇見巴新”網站上線后,又相繼開通了微信訂閱號和公眾號以及臉書(FACEBOOK)賬號。李華東還通過技術手段,為平臺接入了多項實用功能,使其從一個新聞信息載體,發展為服務當地華僑華人生活的實用工具。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遇見巴新”就積累了超過5000名用戶,覆蓋了當地絕大多數華僑華人,發展成為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個有影響力的華文新媒體平臺。
來自中國的視角
2024年3月,李華東首次報名參加了中國全國兩會的報道,每天充實的日程安排讓他近距離了解中國的政治生活,“來自各地各界的代表委員建真言、獻良策,我深切感受到兩會的魅力?!?/p>
“這次參會對我來說是一份榮耀,同時也有很大的觸動?!崩钊A東在于同行交流時意識到,巴新有澳大利亞人創辦的《郵報》、馬來西亞人創辦的《國民報》,卻沒有一份屬于華僑華人的正規報刊。
2024年9月,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家文化委員會成員到訪《巴新僑報》開展交流。受訪者供圖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后,李華東決定創辦《巴新僑報》,將“遇見巴新”從新媒體升級為報紙。這一想法得到了許多媒體同行以及當地僑團的支持。
“之所以叫《巴新僑報》,是因為我們服務的首要對象依然是華僑華人。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幫助他們更深入地融入當地,以便減少因文化差異產生的誤解。”李華東說。
這次升級充滿挑戰。按照李華東的規劃,《巴新僑報》不僅要在原有新媒體平臺的基礎上增加英文翻譯,還要將內容從單一資訊擴展至巴新的時政要聞、文化旅游以及華社動態等領域,全面覆蓋中國和巴新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如何將報紙辦得精彩,稿源是關鍵一環。李華東通過多種渠道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邀請當地媒體的資深記者和編輯為《巴新僑報》撰稿;二是與中國媒體和巴新當地媒體合作,轉載其權威消息;三是向當地華僑華人社團、中國援巴新醫療隊等廣泛約稿,系統組建報紙稿源。
李華東表示:“《巴新僑報》每期出版后,我都會將報紙送到巴新外交部長、首都行政區省長以及媒體協會主席等政要手中,讓他們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
談及《巴新僑報》的未來規劃,李華東目標明確?!拔蚁胱鲆环莶灰粯拥膱蠹垺!彼嘎?,待條件和資金成熟后,將大幅增加報紙發行量,并免費覆蓋至巴新各省的華僑華人商鋪。
搭一座交流橋梁
李華東不僅是《巴新僑報》的創辦人兼社長,還兼任中國—巴新友好聯合會和巴新華助中心的秘書長。他說:“當初在僑團擔任職務,是希望為僑胞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如今創辦報紙,又承擔起溝通兩國的橋梁作用,感到肩上擔子更重了?!?/p>
不久前,李華東在北京現場報道了九三閱兵。談及當時的情景,他仍記憶猶新?!伴啽粌H是國家力量的展示,也是和平自信的宣告和歷史責任的體現。”為此,《巴新僑報》進行了雙語報道,旨在向華僑華人及巴新社會傳遞中國人民的和平理念,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這場紀念活動的深刻意義。
李華東說,巴新是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受援國。莫爾茲比港的獨立大道、國際會議中心、布圖卡學園,位于南高地省的西太平洋大學,都是中國政府的援助項目。
中國菌草旱稻專家組扎根巴新東高地省20余年,向當地民眾傳授菌菇種植、養畜技術,推廣旱稻種植,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脫貧增收;中國醫療隊扎根莫爾茲比港總醫院23年,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華東表示,中國的援助正讓巴新人民從“輸血”式的幫助中,逐步獲得自我“造血”的能力,從而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可持續的發展希望。
對促進中國與巴新友好合作,李華東有著更深的期待。他計劃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推動當地媒體、政要以及文化界人士訪華,促成交流與合作。同時,他也希望在國內宣傳推廣巴新旅游資源,讓更多中國游客前來體驗太平洋島國獨特風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