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三明10月21日電 (劉清香 熊明歡)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朱口鎮朱口村小娘塅烘烤房內,金黃的稻谷堆得滿滿當當。“今年收成特別好,結實率高,平均畝產達600余公斤。”水稻種植大戶沈顯林笑著說。
泰寧縣朱口鎮。朱口鎮政府供圖當前,泉(州)(三)明山海協作正在深入展開。今年7月底,泰寧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朱口鎮為沈顯林的百畝稻田撒下從惠安縣引入的牡蠣殼土壤調理劑,成功改良了原本偏酸性的土壤,實現了增產增質。
水稻生長對土壤環境要求偏堿性,而泰寧縣大部分耕地屬于酸性土壤,pH值長期在4.5-5.5之間,酸化導致肥料利用率低、作物病害頻發,直接影響了水稻的生長,制約水稻產量與質量的提升。
為破解相關難題,2024年底,作為對口幫扶單位,惠安縣向泰寧縣無償援助了150噸牡蠣殼土壤調理劑。這些調理劑,是“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綠色循環模式的成果。
曾經堆積在惠安漁港的廢棄牡蠣殼,經過去除雜質、保護性焙燒、分段煅燒、粉碎等多道工藝,被轉化成改良土壤的“寶貝”,在朱口鎮600畝示范基地發揮了關鍵作用。
今年9月底檢測顯示,試驗田土壤pH值已從5.11顯著提升至6.05。隨著土壤條件的改善,水稻畝產較往年提高了約50公斤,增幅達13.85%。
朱口鎮農技站負責人童永春介紹,牡蠣殼調理劑中豐富的鈣元素有效中和了土壤酸性,并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多種微量元素,創造出更穩定的生長環境。同時,農科院專家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讓養分供應更加精準全面。
更令人驚喜的是,土壤改良還帶來了可觀的碳匯潛力,相關核算工作正在進行,為未來探索“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從惠安漁港的廢棄蠣殼,到泰寧山間的金色稻浪,這場跨越200公里的技術協作,不僅破解了山區土壤酸化難題,也疏通了沿海固廢處理的堵點,為山海協作提供了“技術輸出+生態共贏”的范本,讓更多山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從中受益,煥發新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