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0月21日電 題:山東三代婦產科專家承齊魯醫道 守護生命第一聲啼哭
中新網記者 孫婷婷
“盡快切除子宮,阻斷羊水繼續進入血液。”憶起26年前的那臺羊水栓塞搶救手術,年逾八旬的孫嘉珍眼里泛著光,不自覺地挺直了身體,仿佛又站在了手術臺前。
彼時,她剛牽頭建起山東大學齊魯第二醫院(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產科,一名產婦產后突發紫紺,血液像“水一樣不凝”。在這場“生死時速”中,孫嘉珍帶著團隊在手術臺旁堅守10個小時,最終從死神手里搶回一條命。
“做醫生沒有捷徑,要踏踏實實看好每一位病人,做好每一臺手術。”從事婦產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多年,孫嘉珍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與熱忱始終在燃燒。
“對病人實誠,對技術較真”是孫嘉珍從醫多年的信條,也成了科室代代相傳的“精神密碼”。林雨 攝無中生有
1996年,已經退休的孫嘉珍,受命牽頭組建山東大學齊魯第二醫院婦科并擔任科室主任。
“一想到要從無到有建起一個科室,心里真沒底。”接到通知后,孫嘉珍懷揣忐忑,先去醫院摸了一下底。“我第一感覺樓挺高大,那時候濟南這么高大的樓還不多。”
心里依然沒譜的她轉念一想,醫院所在的位置亟須有這樣一個科室,周邊民眾總得有地方看病,總得有人幫她們解決婦科方面的難題。“這么一想,就覺得再難也得干。”
回憶起開診初期的艱難,孫嘉珍至今記憶猶新:整個科室只有4名年輕醫生,沒有助產士和產科配套,門診設備僅有最簡單的婦科檢查器具。“開診后的前幾個月,門診日均接診10位病人。”孫嘉珍坦言,那段日子心里發怵,但從沒想過放棄,“既然接了這個擔子,就得扛起來”。
為了留住患者、打響口碑,孫嘉珍帶著年輕醫生從“細節”入手:問診時多問一句病情細節,檢查后多講一遍注意事項,哪怕是患者電話咨詢,也耐心解答到對方完全明白。就這樣,靠著“把病人當自家人”的真心,科室慢慢積攢了口碑。
深知常規婦科手術難以與老牌醫院競爭,孫嘉珍把目光投向剛在國內起步的腔鏡技術。“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誰先跑起來,誰就能彎道超車,取得領先。”她當即派醫生前往北京朝陽醫院學習宮腔鏡、腹腔鏡技術。
可新的難題又接踵而至——沒有設備。孫嘉珍便動員科室人員“湊份子”,你300元(人民幣,下同)、我500元,最終買下一臺國產宮腔鏡,“雖然是診斷用的基礎款,但總算讓我們有了‘敲門磚’”。
科室醫生的腹腔鏡技術,是在普外科“搭臺學藝”練出來的真功夫,跟著普外科醫生觀摩手術、術后反復琢磨操作細節,甚至用模擬器械對著模型練習,慢慢從“助手”變成“主刀”。
現如今,齊魯二院腔鏡手術特色突顯,宮腔鏡、腹腔鏡在山東乃至全國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此之外,2010年,醫院婦科內鏡手術培訓基地成立,定期面向各級醫院婦科醫生開展不同階段的培訓課程,幫助各級醫生特別是青年醫生,鍛煉強化臨床基礎技能。
生死攻堅
1998年,在婦科業務逐步穩定后,孫嘉珍又牽頭籌備產科。“產科開診得先過‘愛嬰醫院’這一關,標準卡得非常嚴,產房更是重中之重,不達標就沒法接診,我們得對每個產婦和孩子負責。”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成了她開新門診的“指南針”。
門診籌備之初,孫嘉珍就錨定標準,專門邀請一位退休老助產士協助,捋順從產床擺放、器械消毒到母嬰護理流程的細節。此外,她還選派科室年輕醫護人員,去其他醫院產科進修。“讓她們去學真本事,學扎實了,才能回來挑大梁。”孫嘉珍說,連軸轉了近一年,產科的籌備終于全部落位。
產科開診恰逢“千禧年”生育高峰,伴隨就診高峰而來的,是一道道“生死關”。“產科是高危科室,過去孕婦沒這么多檢查,突發意外無法預測,搶救手段還很有限,突發意外一來,就是和死神搶時間。”
“最令人揪心的是妊娠期特發性脂肪肝的搶救,死亡率極高。”孫嘉珍解釋說,該病以急性肝衰竭為主要表現,發病進程極為迅速。通過B超檢查可見,患者整個肝臟呈現脂肪肝特征,回聲表現異常。急性肝衰竭會直接導致肝臟功能喪失,一旦肝臟功能衰竭,無法正常合成凝血所需的酶類,凝血機制便會陷入紊亂,患者隨之出現出血癥狀。
孫嘉珍回憶,曾有一位多年不孕患者經她診治后成功懷上雙胞胎,后續診療中她發現患者懷孕8個多月時身形消瘦,不符孕期常態,便建議其盡快住院檢查。患者當天住院,當晚卻突發胎膜早破。
“這必須立刻處理,胎膜早破本就是急診剖宮產的指征,更何況她懷的是雙胞胎,絕對不能冒險讓她嘗試自然分娩。”孫嘉珍當機立斷安排手術,手術過程很順利,兩個孩子平安降生。
可第二天上午將近9點時,患者陰道大量流血。緊急做B超檢查后,確診為妊娠期特發性脂肪肝。團隊立即為患者輸血、輸血漿。孫嘉珍守在手術室里,實時計算輸血速率,同時與血液內科醫生反復溝通,精準調整治療方案。
直到次日清晨,患者病情才終于穩定。“這種病很特別,和普通脂肪肝不一樣,只要能熬過去,患者的肝臟就能完全恢復,不管是影像檢查還是功能指標,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它是妊娠期特有的病癥。”
“后來,我們處理脂肪肝出了名,成了‘專業戶’。別的醫院遇到類似情況,直接跟病人說‘上齊魯二院,孫主任有經驗’。”孫嘉珍說。
1996年,已近退休年齡的孫嘉珍受命擔任婦產科主任,一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讓醫院婦科、產科各亞專業初具規模,聲譽鵲起。林雨 攝醫脈相傳
“齊魯醫學講‘博施濟眾、廣智求真’,說到底就是對病人實誠、對技術較真。”這是孫嘉珍從醫多年的信條,也成了科室代代相傳的“精神密碼”。
任職期間,她推出的“門診一日制”“縮短住院周期”等舉措,至今仍惠及患者。在“門診一日制”模式下,患者當日就診僅需掛一次號,即可完成全程診療。為解決患者空腹抽血的時間困擾,科室將空腹抽血截止時間延長至11時,有效避免患者因未及時看上病、未拿到化驗單而無法抽血的問題。患者在上午完成相關化驗后,通常可在當天15時前領取報告單。
此外,考慮到婦科患者診療的特殊性,尤其針對不孕女性群體,科室更是給予關注與幫扶。這類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監測排卵,為了不讓節假日成為診療的“阻礙”,孫嘉珍特別要求團隊打破常規時間限制,在排卵監測等關鍵診療環節上,始終為不孕女性敞開“綠色通道”。
類似的便民舉措貫穿始終。“婦科手術患者完成術前檢查后,1-2天內即可安排手術。”孫嘉珍說,她還強調醫療質量與服務態度并重,要求每臺手術、每項操作都嚴守規范。
隨著科室診療需求不斷細化,2004年,醫院推動產科病房與婦科病房分開,實現專科化管理。彼時,孫嘉珍堅定了“讓賢”的想法。她主動向醫院遞交報告,申請辭去婦產科主任職務,力薦徐永萍接任。辭任后,孫嘉珍堅持“扶上馬送一程”,在徐永萍履職過程中隨時提供幫助,為科室發展繼續發光發熱。
在徐永萍的回憶里,產科開診第一年收治一名盆腔包塊、腹痛的中年婦女。“患者是一位保潔臨時工,每月收入僅僅200元,丈夫殘疾,尚有一對小兒女,生活非常困難。手術很成功,后來才知道,孫嘉珍老師拿出自己的錢給患者交了住院費。”徐永萍說,言傳身教之中,她感受到了一種人人都甘為人梯的情懷,她為置身于這種尊重醫術、崇尚醫德、注重傳承的氛圍而自豪。
接任孫嘉珍的徐永萍,延續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推動服務升級。她帶領團隊開設產后溫馨健康隨訪熱線,編寫《科學育兒知識簡介》等科普材料免費發放,開展“一對一陪伴分娩”“產后送一杯水”等暖心活動。在科室發展上,她把年輕大夫推薦到各個學術團體,鼓勵大家開展各種專業門診,促進產科亞專業發展;鼓勵大家參與教學,參加比賽,實現自我提升。徐永萍還手把手帶教年輕醫生,讓婦產科從“單一診療”向“多元發展”邁進。
“產科80%的孕婦可能都屬于正常孕婦,但如何發現并處理有高危因素的那20%的產婦,才真正能體現產科醫生的能力。從孕婦懷孕到產后42天,我們都要極盡呵護,這就需要產科醫生練就一雙像鷹一樣敏銳的眼睛,提前預判可能存在的風險。”產科主任洪凡真解釋道,隨著疑難重癥孕產婦的逐年增多,醫院成立了以產科為中心,多學科聯動的產科重癥搶救組,24小時應對本院及院外轉診的重癥孕產婦。
作為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工作的主要執行者,產科分設母胎醫學、病理產科、產前診斷、孕期營養、產后康復、妊娠相關免疫性疾病等亞專業,開通24小時急救電話,讓基層醫院可以在轉診的第一時間上報孕產婦情況,為急危重癥孕產婦和新生兒精準編織了一張溫暖而有力、高效和結實的“生命之網”。
產房里,一聲清亮的啼哭劃破空氣,又一個新生命在醫護人員的守護下呱呱墜地,這是婦產科最動人的畫面,也是齊魯醫道代代相傳的見證。回憶起與孫嘉珍、徐永萍兩代主任共同工作的經歷,洪凡真真切感覺到那是在耳濡目染間觸摸到揮之不去的情懷、品味到代代相傳的精神。
從孫嘉珍“門口迎診”的拓荒,到徐永萍“貼心隨訪”的堅守,再到洪凡真“精準診療”的突破,三代醫者接力守護的,不僅是母嬰平安,更是“博施濟眾、廣智求真”的初心。在手術室的燈光與新生兒的啼哭里,這份醫者仁心從未褪色,仍在續寫著“守護母嬰平安”的溫暖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