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 題:內蒙古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受熱捧 學子在興趣中逐夢
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
“在項目里遇到的技術難題,跟學校學的理論能對應上嗎?”“企業導師的指導,有沒有幫你理清未來職業方向?”近日,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智能科學學院教師團隊專程來到北京一人工智能類公司內,看望正在這里實習的學生,并對學生的實習內容進行調研。
該校大四學生孫鑫琦是其中一員:“我倍加珍惜這段實習經歷,希望通過這16周的實戰歷練盡快入行。”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大學生在機器學習課堂上,學習智能算法。 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 攝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是內蒙古自治區首批招收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學生的院校,該校智能科學學院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機器人工程兩個專業。智能科學學院副院長哈斯介紹,專業內許多學生都對課程有著濃厚興趣,同時對未來充滿期待。
“我從初中接觸基礎編程時就‘栽’進去了,現在學這個專業,就想憑著知識創造點自己想做的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大二學生潘瀅如是班級里的“佼佼者”,她的課程表上排滿了 Java、數據結構、數據庫等專業課,“大一公共課多,現在終于能深入學專業內容了,所有專業課我都感興趣。”
在潘瀅如看來,學習智能科學與技術的核心不在死記硬背,而在思維方式,“得學會用邏輯解決問題”。去年,她和學校大四學姐合作開發影視推薦網站,盡管網站不夠完備,卻讓她真切感受到“代碼變成實用工具”的成就感。談及未來,她目標明確:“要考研,專門研究計算機視覺,比如在博物館用攝像頭識別手勢控制音樂播放,或者做文物圖像修復,這些方向太有意思了。”
白平平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一新生。她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很直接:“姐姐是學校計算機專業大三學生,她的輔導員推薦說這個專業前途好,我就報考了。”
目前,白平平正在主攻 C++編程,“課程我都喜歡,看到班里有同學嘗試自己做小程序,我也打算跟著一起搞,想做點有創新的東西”。對于未來,白平平的規劃很務實:“優先實習積累經驗,如果實習發展不如預期,再考慮考研或考公,最終就是想找份理想工作,做出有趣的東西。”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大學生在人工智能應用系統課上,學習智能系統開發內容。 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 攝“用冰冷的代碼表達想法,這是專業最吸引我的地方。”大三學生紀鑫宇對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充滿興趣,她如今熟練掌握 Java、Python、C++等多種編程語言,還參與開發過“圖書管理系統”小程序,“看著自己寫的代碼變成能實際運用的功能,特別有意思”。
通過已畢業學長學姐返校舉辦的座談會,紀鑫宇對專業就業情況有了清晰認知:“這個領域就業是‘兩極分化’的,學得扎實、能力強,前景就好;要是學得一般,就很難被企業看上。”正因如此,他把“夯實能力”放在首位,“目前優先規劃考研,要是沒考上再考慮就業,先把基礎打牢,再確定具體方向。”
王子熒是紀鑫宇的同班同學,他告訴記者:“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發展太快了,早就融入生活了,我想靠專業能力幫到更多人。”
目前,王子熒正在推進一個特別的項目,用機器學習技術辨別農作物種類,“結合農業場景做 AI應用,既有創新性,又有實用價值”。對于未來,他的目標很明確:“優先就業,想進專注于工業機器人的公司,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到工業領域,落地發揮作用。”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大學生學習四向搬運機器人的操作控制原理。 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 攝學子們的熱情與選擇,背后是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的發展。10月1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25(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上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規模達5.15億人,較2024年12月增長2.66億人,用戶規模半年翻番;普及率為36.5%。《報告》認為,國產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戶廣泛青睞,并推動各種應用場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級。
“希望能把計算機視覺的技術學精,未來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想早點實習,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做出點成績。”“期待有一天能開發結合蒙古語的智能軟件,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采訪中,潘瀅如們的話語里,滿是對未來的期盼與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