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0月30日電(周健)“黃帝是華夏文明人文初祖,率領先民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興文字等,創造了最初的文明樣式。黃帝文化是人文化成,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農耕文明和宗族本位是其核心特征。”10月29日,乙巳(2025)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在浙江麗水縉云縣的仙都黃帝祠宇舉行,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李學功如是說。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軒轅黃帝名號命名的縣,縉云是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和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近年來,浙江以縉云為主場地,深挖黃帝文化,融入統戰智慧,助推黃帝文化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金字招牌”。
10月29日,浙江縉云,乙巳(2025)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現場。 孫楊洋 攝四海同心祭始祖 厚植家國情懷
9時50分,寓意“九五至尊”,隨著司儀宣布“長號鳴天”,9位號手長鳴5響嘹亮號聲,拉開大典序幕。緊接著“擊鼓撞鐘”,34響鼓聲和15響鐘聲,象征中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全世界15億炎黃子孫崇敬始祖的共同心聲……
這是乙巳(2025)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現場,臺灣同胞、港澳同胞、華僑華人、先進模范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共400余人齊聚,慎終追遠、緬懷先賢。“祭典讓我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強大凝聚力。站在這里,我深深明白,黃帝文化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連接兩岸同胞的橋梁,是我們共同的文化根魂。”臺商周嵩感慨道。
據悉,縉云定位黃帝祠宇為全球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的尋根平臺。浙江常年組織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來此地參祭,近年來累計組織參祭者達6000余人次。祭典表現形式則不斷革故鼎新,結合時代要求巧妙融入民族復興與浙江先行主題,激發參祭人員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祭典聯結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血脈與鄉愁。為了拓寬參與通道,浙江還上線“浙麗縉云”應用,構建線上祭祀空間,有效滿足無法親臨現場的海內外同胞的祭祖心愿,實現線上線下同頻共振。
黃帝印記跨山海 輸送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種力量,尤其是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如今,黃帝文化不應僅停留在莊重的祭典中,更需以多元載體、創新路徑突破山海阻隔,融入全球中華兒女的日常,增添他們的發展底氣。
對此,縉云近年來將黃帝文化與地方特色產業深度綁定,打造“可帶走的文化符號”。當地推出100多類270余款黃帝文化系列衍生產品,涵蓋縉云燒餅(黃帝餅)、縉云爽面、軒轅黃茶等農文旅業態,全產業鏈總產值達百億元。
其中,縉云燒餅(黃帝餅)已走向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仙都文創月餅首推即受僑胞熱捧,“游仙都、吃月餅、拍合照”成僑圈新風尚;《黃帝縉云·人間仙都》《德被八方 馭龍升天》等非遺剪紙火出圈,海外華僑華人爭相選購……
就在今年,黃帝文化入選詩畫浙江·順豐速運聯名包裝。未來,每年將有7000多萬件印有黃帝文化標識“鎏金銅龍”的快遞包裹抵達19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移動的黃帝文化名片”。
與此同時,浙江開發黃帝文化元宇宙,對黃帝祠宇、鼎湖峰等核心元素進行高精度數字化建模與場景化復刻,讓海內外中華兒女無障礙感受縉云歷史與黃帝文明;開設“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營“黃帝祠宇”網絡課程,海外青少年足不出戶就能系統學習黃帝文化。
中巴友好交流協會會長蔣菊英表示,觸手可及的黃帝文化是祖國始終不變的牽掛與支撐。“黃帝文化讓海外游子深切感受到,不管在海外住多久、走多遠,我們的根永遠在中國這片熱土里,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