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長沙市政協召開“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口協商暨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會。此前,長沙市政協成立課題調研組,會同民建長沙市委會,邀請相關領域政協委員、界別代表、專家學者等,在6個月時間里深入開展調研。調研既涉及市內公辦、民辦職業院校及技工學校,也延伸至省屬高職院校及株洲等地,開展對比調研。調研組既與教育、發改、工信、人社等部門座談,也實地調研園區、企業,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共同探討長沙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技能人才缺口,如何填補?
調研先“摸家底”。長沙現有市屬職業院校(含高職、中職及技工院校)、駐長省屬高職共100余所,在校生共計約50萬人……從規模上看,堪稱“職教大市”。
但“職教大市”的職教體系“大而不強”。比如,職業教育本科缺失,優秀學子“專升本”只能轉向普通本科,或去有職教本科的其他城市。
“預計未來3年全市技能人才缺口超20萬人,其中高級技工缺口達6.2萬人。”長沙市政協調研報告指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缺口將成為長沙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重要制約因素。
如何培養、留住人才?調研組建議,支持創建職教本科和技師學院,構建“中職—高職—職教本科”完整通道;強化以拿證率(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等)、對口就業率、留長率(畢業后留在長沙工作的比例)為核心指標的辦學考核評價導向;完善駐長省屬高職院校資源貫通共享和聯動協作機制,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在長沙發展的良好生態。
資料圖為今年4月16日,湖南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選手進行工業機械項目的比賽。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校企“共同體”,如何夯實?
調研發現,很多校企合作尚未形成“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戰略同盟。調研組建議,高位統籌,部門協同,明確校企雙方在技術研發與轉化共享、人才培養與收益共享、資源投入與產權共享、政策激勵與風險共擔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長沙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期間,長沙市政協委員、長沙航天學校校長廖萬忠提交《關于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有效應對中職教育社會需求的提案》,被列為市政協重點提案。此次會上,對于如何優化機制,廖萬忠建議,創新校企合作中人員互聘、資產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機制;完善校企合作評價機制,將校企合作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
“產教融合不是簡單的校企對接,而是需要制度保障、平臺支撐和機制創新的系統工程。”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歐陽陵江建議,搭建技術研發平臺,聚焦區域重點產業的共性技術難題,組織校企聯合攻關;成立“園區產教融合中心”,打通校企人才鏈路。
實訓與師資難題,如何破解?
對于職業教育中“實訓不實”問題,瀏陽市政協常委、湖南中協教育管理集團董事長彭軍湘分享了辦校經驗:依托知名企業建設產業學院(實訓中心),不僅深化產教融合,還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實現多贏。長沙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周坤從園區角度提出建議:支持試點園區圍繞重點產業建設公共實訓基地,滿足實訓需求的同時,避免校企重復投入。
“雙師型”教師(兼具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的復合型教師)資源緊缺也是當前產教融合面臨的挑戰之一。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謝哲建議,引導教師走入企業、參加技能競賽,提升專業水平與技術技能。來自楚天科技的企業代表龍定華建議,鼓勵企業技術專家赴校兼職,參與課程開發。
會上,長沙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協商發言,圍繞具體建議與調研組成員開展交流,并表示在長沙“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結合城市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現代化職教體系建設重點。
長沙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陳剛表示:“長沙將圍繞精準定位、貫通體系、深化改革等,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教育優勢轉化為就業創業優勢,以技能人才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市、教育強省貢獻力量。”(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